响尾蛇导弹的使用主动红外制导系统,即利用目标飞机发出的红外辐射(通常是发动机排气)来自动跟踪和攻击。这种制导方式不需要发射平台对目标进行雷达照射或其他形式的辅助照明,因此可以保持隐蔽性,避免暴露自己的位置和意图。同时不受电子干扰或反辐射导弹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适用于视距内的近距空战,可以在高速、高机动、高G的情况下发射,具有较高的命中率和杀伤威力。
但这种方式受目标红外辐射强度和背景噪音的影响,有效射程有限,一般在5公里以内。同时受目标红外辐射分布和方向的影响,攻击角度受限,一般需要从目标后方或侧后方发射。而且当目标使用红外干扰弹或红外诱饵等防御手段时,制导精度降低,可能出现失锁或偏离现象。
响尾蛇导弹的研制始于1946年,当时美国海军的一位工程师威廉·B·麦克林(William B. McLean)提出了一个利用红外线作为引导方式的空空导弹的构想,他将其命名为“Local Fuze Project 602”。这个项目最初只是一个实验室内的研究项目,没有得到官方的资助和支持,靠着麦克林和他的团队的自发创新和不懈努力来维持。1951年,这个项目被展示给了美国海军军械局的代表,得到了正式的批准和代号。1953年,响尾蛇导弹的原型试射成功,1956年,响尾蛇导弹的首款实战型号AIM - 9B正式投入使用。
响尾蛇导弹的首次实战使用发生在1958年9月24日,当时一架F - 86战斗机在浙江温州地区上空与米格 - 5战斗机发生交战,F - 86发射了两发响尾蛇导弹,击落了一架米格 - 5,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空导弹取得的战绩。当天F - 86发射的另一发响尾蛇导弹未爆炸,坠落后被中国发现。苏联也向中国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和部分残骸实物,不久在此基础上试制成功了K - 13(AA - 2)空空导弹,这是苏联第一种红外制导空空导弹。
响尾蛇导弹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参与了很多重大的空战事件,如越南战争、中东战争、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展示了其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响尾蛇导弹也不断进行改进和升级,以适应新的技术和战术需求。例如,AIM - 9C型是一种雷达制导的响尾蛇导弹,专门为F - 8战斗机设计,以提高对高速高空目标的攻击能力;AIM - 9L型是第三代响尾蛇导弹,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可以从任何角度锁定和攻击目标;AIM - 9X型是第四代响尾蛇导弹,具有成像红外制导、推力矢量控制和数据链等先进技术,可以与最新一代的隐身战斗机配合使用。
响尾蛇导弹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空空武器,对于空战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响尾蛇导弹使得空战从以前的视距内格斗转变为视距外攻击,从而降低了飞行员面对面交火的风险,增加了飞行员对目标进行突然袭击的能力。这也要求飞行员具备更高的空中监视和判断能力,以及更好的电子战和信息战技术。它不仅提高了飞行员的生存率和胜利几率,而且促进了飞机设计和飞行技术的进步。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