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简介】:
中国蛩蠊(学名:Galloisiana sinensis)是蛩蠊科、蛩蠊属昆虫。体狭长形,长约10毫米,头宽3毫米。无翅,触角长,丝状,复眼退化,无单眼,口器咀嚼式;3对足步行式,跗节5节;雄虫有发育的刀状产卵器,雌性外生殖器不对称。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深;腹面、足、触角琥珀色,较浅。体表被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头宽大,中央有个模糊的黑斑。
中国蛩蠊主要栖息在中国吉林长白山海拔2000米处的地方,其栖息环境附近多湖泊、融雪以及水流湿地,海拔较高,气候冷湿。成虫、若虫多栖息在山顶滑坡碎石间、木头下,以及雪地、冰洞和其他洞穴中。主要食物为植物(苔藓)和小虫,活动时间在夜间,主要靠爬行,行动敏捷。
【物种学史】:
蛩蠊目是昆虫纲中的一个小目,共1科3属27种和亚种,分布于北美(加拿大、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及其以西地区以及日本、韩国、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和我国吉林长白山区。该目昆虫地位古老,具有直翅类的许多原始性特征并兼有蜚蠊目、竹节虫目及缨尾目的某些特征,是一个古老的原始直翅类的综合成员,与古昆虫中的原直翅目十分接近,是唯一的古老残遗类群,被誉为昆虫纲中的活化石。蛩蠊目昆虫对探讨昆虫纲的起源、演化及其与地史演变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蛩蠊目昆虫在中国一直没有发现,成为中国唯一没有被发现的昆虫目。
1986年8月28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部分昆虫学工作人员在中国东北第一高峰——长白山区进行科学考察,当在滑坡碎石间俯身向上攀登时,发现眼前有一形似黄蛉要的昆虫在爬行,立即采到手中,这是在中国国土上发现的第一个蛩蠊(后命名为中华蛩蠊)标本。这个唯一的一头雄性标本带回北京后,经研究鉴定,与产自日本的日本蛩蠊(Galloisiana nippo - nensis)非常近似,但有明显区别,特别是前胸背板后缘不向后拱强,而中央向内明显凹进等特征,是世界上尚未描述过的新种。因为它是中国的第一个蛩蠊目昆虫种, 故命名为中华蛩蠊。中华蛩蠊于1987年正式发表,从此填补了中国蛩蠊目昆虫的空白。
白明、宋克清等4人于2012年再次获得该种4头标本,证实该种种群仍然维持。
【形态特征】:
中华蛩蠊体狭长形,长约10毫米,头宽3毫米。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深,腹面、足、触角赭黄色,较浅。体表被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头宽大,复眼黑色,且稍凸,复眼下方有2根刺状毛。颚基倒梯形,上颚略半圆形,下颚内颚叶基部着生一排刷状长毛,前端具2个小瘤状突起。下颚须5节,第3节为1、2两节长度之和,约与第4节等长,第5节稍长,顶端尖。触角丝状,34节,基部节较粗而短,向端部渐变细长,第一节最粗,第2节短,第3节约为第2节长的2 - 2.5倍,第4个节领,自第10节起逐渐变长。前胸背板长略短于宽,前端较宽,后缘中部明显向内凹进,中胸背板中长略短于后缘宽度,基部显较前胸背板后缘为窄。
后胸背板宽约为其中长的1.7倍。腹部背板10节,密生深棕色绒毛,中部数节较宽,各节后角,有时包括后缘着生1或2根深棕色刷状毛,末节(臀上板)端缘呈钝三角形,中央延伸成一向下方弯曲的针状体。尾须9节,基部两节很短。前足股节粗短,长约为其中部最宽处的3倍,背面着生2行刺状毛,每行3 - 4根,外侧光滑,内侧有一些短毛,腹面内沿着生一排刺状毛,约15 - 18根,多数集中在端半部;胫节稍短于股节,腹面具2行刺状毛,每行4 - 5根,端部有2距,附节5节,背面观14节呈三角形,第5节长靴形,跗单爪。中足股节显较前足为细,各侧面着生刺状毛;胫节约与股节等长,各侧面具刺状毛,端部距2根,附节同前足,后足股节显较前、中足细长,背面具刺状毛2行,内侧1行,腹面内沿10 - 12根,外沿7根,胫节长于股儿远节,明显长于前、中足附节。
【栖息环境】:
中华蛩蠊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处的地方,其栖息环境附近多湖泊、融雪以及水流湿地,海拔较高,气候冷湿;成虫、若虫栖息在山顶滑坡碎石间、木头下,以及雪地、冰洞和其他洞穴中。
中华蛩蠊的采集地点处于岳桦林带上线,上接山地苔原植被带,生长有桦、景天、椴豆、风毛菊、龙虱、马先蒿、高草及苔藓、地衣等多种高山植物当地年均温在0℃ 以下,冬季积雪时间长达230天以上。
【生活习性】:
中华蛩蠊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主要食物为植物(苔藓)和小虫。中华蛩蠊的活动时间在夜间,主要活动方式为爬行,行动敏捷。
【分布范围】:
中华蛩蠊仅分布在中国吉林长白山(约在北纬42°,东经128°)。
【繁殖方式】:
中华蛩蠊为卵生成长,因为成虫无翅,所以变态显得不明显。雌虫一次产1卵,卵黑色,选择的产卵地多在土块中、石块下或者是苔藓里。卵期约1年化为若虫,约5 - 7年才能完成1世代。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1988年,中华蛩蠊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濒危原因:造成中华蛩蠊濒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华蛩蠊的分布区过于狭小,仅在中国长白山海拔2000米的地方有生存;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活动对中华蛩蠊的栖息地造成了破坏。
保护建议:建议加强野外调查,开展种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寄主及其生物学与生态学规律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在已记录的分布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栖息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主要价值】:
中华蛩蠊是蛩蠊目昆虫在中国的代表种,是极为稀有的昆虫种类,它对蛩蠊目昆虫系统发育及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