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航空工业起步时困难重重,但凭借着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突破。1954年7月3日,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初教 - 5初级教练机,成功完成了南昌的首次飞行。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象征着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久后的7月26日,隆重的“初教 - 5”教练机试飞典礼大会在南昌举行,这是对这一划时代事件的庆贺和肯定。
从更宏观的背景来看,根据国家批准的航空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是苏联的雅克 - 18教练机,中国型号为初教5。该飞机采用了爱姆 - 11爱夫爱尔活塞式发动机,计划于1955年9月制造完成。南昌飞机厂负责飞机制造,而株洲航空发动机厂则负责发动机的制造。
在经过为期三年的修理后,南昌飞机厂在1953年底已经具备了自制飞机的各项条件,包括设计、工艺、工装、机加工、装配和总装等。随后,于1954年2月,雅克 - 18飞机的图纸和技术资料交付给了南昌飞机厂。3月31日,航空工业局向南昌飞机厂下达了提前试制初教5的命令,要求在提前一年的时间内试制出初教5,并且当年交付10架。南昌飞机厂立即行动起来,并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连夜编制试制计划,动员全厂职工,决心在短短的100天内完成“为制造祖国第一架质量优良的飞机而拼搏”的目标。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5月12日,首架初教5全机静力试验圆满成功。

随后的7月25日,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划时代的日子。南昌飞机场,320厂的万名职工隆重举行了首架飞机竣工典礼大会。临时搭建的主礼台四周挂满了红旗,上面悬挂着横幅“庆贺第一架飞机制造成功大会”。人们的心情激动而庄重,他们为这一伟大的成就感到自豪。

初教 - 5教练机的成功制造,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这架飞机的诞生,不仅仅是一架飞机的诞生,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民在航空事业上的追求和拼搏。它为后来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人民在航空事业上走向世界贡献了力量。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