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泉,唐太宗李世民的“万年之所”,坐落在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西北 10 公里的九嵕山上。这座陵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根据今年 6 月 29 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官网公布的《唐昭陵地下遗址精细探测与虚拟景观再现示范工程调查报告》(当天删除),结合史料记载以及对唐代帝陵的认知,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对唐太宗昭陵地宫的一些猜想。昭陵作为唐代帝陵中的重要代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都为我们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和丧葬制度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唐太宗昭陵(北门)
昭陵的甬道(便道,也就是陵寝入口)不同于其他唐代帝陵,比较短窄且倾斜(西南山势决定),长 15 米、宽 6 米,位于九嵕山的西南坳 5 号石室上方不远处,并不在之前呼声很高的 1 号石室(长孙皇后的灵柩曾暂厝于此)附近。
昭陵地宫入口在 5 号石室上方
甬道的尽头为埏道(不露天的甬道),埏道长 150 米、宽 4 米、高 6 米,设计成券顶状,墙壁绘有壁画,描绘的是祥龙升天、太宗皇帝指挥作战和大臣朝拜等陵寝盛景。埏道内安装 5 道石门,两边开凿了 24 个壁龛,放有唐三彩、镇墓兽、木俑等陪葬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探测出的埏道长度,与《宋会要》记载的 70 丈(换算成今天的长度约 210 米)有 60 米的差距,原因为何?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古代文献记载的并不准确。
昭陵地宫的埏道(想象)
来到埏道尽头,打开第五道石门即进入到昭陵玄宫,这里存放着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遗体,是整个昭陵的核心所在!玄宫地面长 40 米、宽 25 米、高 10 米,中为正寝,东西各有一间侧室。正寝的后部设置石质棺椁两座,从左到右分别为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棺椁。棺椁分内外两层,黑色须弥座式石棺在外面,象征着生前所处的宫殿,涂有金漆的梓木棺在里面,防水防潮。侧室与正寝用木门连通,侧室内有石床一座,床上整齐地摆放着很多石函、铁匣和木笥。石函用来放置墓志、哀册和印章,铁匣用来堆放金银珠宝、稀世古玩和名人字画,木笥则装有龙凤袍冠以及四季常服。
昭陵地宫的玄宫(想象)
正寝的地面为正方形,凿出很多水银池,池内有百吨水银,模仿江河大海,刺鼻的水银气味也能有效减缓陪葬品的风化,阻止盗墓贼的进入(此次物探发现了昭陵地宫存在汞异常反应,推测昭陵地宫内有大量水银。水银属于易挥发物质,如果昭陵地宫曾被打开过,那么水银早就应该无影无踪了,不会存在汞异常反应。由此反推,昭陵地宫从唐太宗下葬封闭之后就再也没有被打开过,也就是说并没有被温韬盗掘过)。地宫顶部设计成穹窿顶,用青石板壁画描绘银河天界、珍珠镶嵌模仿日月星辰。侧室为攒尖顶,面积小于正寝。整个昭陵地宫(含埏道部分)的开凿空间约 13000 立方米,为唐代帝陵规模之最,昭陵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皇家陵园。
6 月 29 日物探显示的昭陵地宫具体方位
不过,此次的物探也显示,昭陵地宫内水分含量比较高,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昭陵地宫存在“漏水”!我们不难想象:昭陵地宫深藏于山腹之内,埏道又倾斜向下连接着玄宫,那么,地宫内的水最终排到了哪里?恐怕还是存于地宫之内,加上 1400 年的风吹雨打,不排除昭陵玄宫曾有水漫金山的情况发生。如果真是那样,所有的有机文物(包括人体组织、丝织品、书法字画、美酒果蔬等)已损失殆尽,太宗遗骨、钟王纸碑恐怕是在劫难逃!
只希望唐太宗昭陵地宫从未被人打开,温韬盗陵的传说也只是以讹传讹。待昭陵地宫打开的那一天,世人将再见绝代大唐!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