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便是北京大学著名的法学教授王小能。作为“老三届”79级的北大法律系高材生,她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做过央视《今日说法》的法律顾问嘉宾,曾参与修订民法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国的法律界颇具建树。她却在2003年选择舍弃工作,离开家庭,到五台山出家,遁入空门。
她的这一选择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引得世人很是不解。堂堂北京大学的才女,又是法律界响当当的人物,还有成熟稳重的丈夫和乖巧可爱的孩子,说她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也不为过。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人生际遇,让她看破红尘,竟然要抛夫弃子,削发为尼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传奇教授王小能的故事……
01笃定开明的父母,让女儿释放天赋才华1962年出生的王小能,成长于河南省温县一个比较贫困的农村家庭。她出生在寒冷的12月份,这年的初雪刚刚下过,丈夫守在门外,为妻子的生产帮忙烧火煮开水,耳边不时响起妻子撕心裂肺的呼喊,让他的等待又平添几分焦急和担心。
终于,在凌晨的时候,婴儿清脆的啼哭声打破村里寂静的夜晚,小丫头降生了。妻子抱着刚刚生下来的女儿,带着笑意看着冲进来看孩子的父母。
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每家都希望能多生男孩,将来成为种田的好帮手,帮着家里多挣工分,让日子更好过一些。而女孩,不但活干不了,将来还得嫁人。当时出生在农村的女孩,大多只能放养着长大,到年纪找人嫁了。
但是王小能却非常幸运,父母见过世面,一眼就喜欢上这个粉嘟嘟的小女孩,他高兴地给女儿取名王小能。小能从小就聪明伶俐,父母不想让她再像他似的,将来仍然围着田间地头辛苦劳作,也不想让她像她母亲那样,一辈子困在猪圈灶台之间。于是,就算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父母也咬牙送她上学读书。
王小能在父母的坚持下,在村里简陋的学校里读完小学和中学。她头脑聪明,记忆力又好,学起来比同龄人快得多,别的同学总是记不住的课文,王小能读个一两遍就能大概背下来。所以她的成绩非常优秀,学校里的老师总是夸这个瘦小的丫头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时期,能上学的农村女孩少之又少,像王小能这样读完中学的,已经算是当地的“高级知识分子”,自然也被当成异类,王小能的父母因此常被人议论。关系好的同村人劝他女儿总是要嫁人的,不如现在留在家里多帮着干点活。甚至还有人取笑他痴心妄想,难不成还想培养个女状元?到后来,连王小能都开始怀疑,自己一个女孩子,是不是不应该读书?花家里那么多钱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这天,她终于忍不住,给正在地里劳作的父母送水时,顺势问出:“家里这么难,为什么还要送我去上学?”父亲回头看着小女孩,一直弯腰割麦子的他,慢慢直起酸痛的背部,拍拍僵硬的腰,摸着她的头,说:“娃啊,别去管别人想的说的。你就记住你是块读书的料,只要你能读上去,爹就一定供着啊。”
父亲坚持认为女儿将来一定会别有一番天地。他的这种心无旁骛的笃定,不但让女儿求学的疑虑瞬间烟消云散,也成为王小能日后总能坚持自己选择的底气。
背负着父亲殷切的期望,本来就天赋聪慧的王小能,在学习上变得异常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小能很争气,在1979年,我们国家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她参加大学统一招生考试,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要知道,这一年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超过七百多万,王小能一个17岁的小女孩能从农村的中学考入北大,她的优秀已经不再需要别的证明。
1979年对于王小能的人生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王小能没有让父母失望,随着她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消息传开,“才女”的名号也被十里八乡的人们响亮地叫了起来。当初嘲笑父女不自量力的人们,如今开始不停地夸赞,对其羡慕不已。
考入北京大学,只是王小能人生的一个起步。待在村里17年从未出过远门的她,一出门就是去北京求学,进入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初入大学的她,立刻被这所大学里尊重知识、崇尚真理的学术氛围所吸引。
尤其是当时刚刚经历一场浩劫,整个国家刚刚从特殊年代中走出来。人们不知道法律为何物,而作为国家顶尖学府的法律系专业学生,作为刚刚恢复高考后的“老三级”,他们要背负的责任不只是家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还有国家十多年来积累的时代使命——百废待兴。
王小能作为其中的一员,当然不辱使命,她勇敢地投入到这激烈的浪潮中努力拼搏。王小能每天就像一块海绵一样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