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读有意义的故事,做有意思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的故事跨越时代,激励着后人。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王德民的故事,一位在中国石油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的人生充满了挑战与辉煌,背后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和一段不平凡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初,一则消息在邻居间炸开了锅——祖籍河北唐山的王世贵刚从美国留学归来。要知道,在1924年就能出国留学,那家庭条件可不是一般的优越。本以为大家看看热闹、羡慕一番也就罢了,可跟着王世贵回国的,还有一位五官精致、举止优雅的漂亮瑞士姑娘。
这可不得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王世贵和“洋人”谈恋爱,甚至还结了婚,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疯狂之举。“跨国联婚”在那个保守的年代,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
原来,王世贵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大学学医期间,邂逅了这位在美国任教的瑞士姑娘。姑娘有着倾国倾城的容颜,谈吐大方得体,她那一双清澈的大眼睛,满是对王世贵的仰慕。而王世贵戴着金边眼镜,浑身散发着儒雅公子哥的气质,加上绅士的举止和渊博的学术知识,也把瑞士姑娘迷得如痴如醉。
两人一见钟情,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感情迅速升温。1932年,王世贵学成毕业后,果断向瑞士姑娘求婚。完婚当天,他便带着她从美国乘船前往日本,再从日本辗转回国。后来,王世贵还给姑娘取了一个极具气质的中文名字——文安清。
不久后,王世贵到北京同仁医院担任副院长,文安清则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后来,文安清生下了三个孩子,分别取名为王惠民(大儿子)、王耀玲(二女儿)、王德民(小儿子)。
就这样,这个中瑞联姻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逐渐有了人气。然而,王世贵和文安清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的婚姻会给孩子们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
01、从小不受待见
1937年(民国26年)除夕前一天,也就是农历腊月29,文安清在医院迎来了她和王世贵的第三个孩子。按照第一个孩子的字辈,给他取名王德民。
这个小儿子完美地遗传了父母的优良基因,白皙的小脸蛋上,一双忽闪忽闪的棕色大眼睛格外可爱,高挺的鼻梁,乌黑的头发,活脱脱一个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的漂亮混血儿。可谁能想到,这漂亮的脸蛋日后却成了王德民最不愿提及的痛点。
王德民从小在家和父母用英语交流,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但上学后,他的汉字读写能力却很差,因此没少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而且,在当时的中国,跨国婚姻极为罕见,很难被人们接受和认同。王德民因为是混血儿,常常被当成“洋人”,身边没有一个同龄小伙伴愿意和他一起玩,他受尽了白眼和谩骂,小小的心灵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
后来,王德民奋起直追,在短时间内努力恶补汉语知识,试图改变大家对他的看法。“倔强”“坚持”成了很多认识他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人物》纪录片中曾重现他母亲文安清写在成长日记里的句子:“9个月时,他不同意某件事或不要某件东西,就会把头转过去或用手推开;19个月,他独立性很强,什么都想自己做,清楚自己是否吃饱、想吃什么、要什么玩具以及怎么玩,即便大人用糖引诱或劝说,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24个月,王德民会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无论多少人劝说,都无法动摇他的决心。”
或许正是这与生俱来的“固执”劲,让他后来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成为了中国油田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
02、高考满分被清华拒录
王德民从小独立性就很强,一旦决定做某件事,就会坚持不懈地去攻克。1955年,他参加高考,第一志愿填了清华,第二志愿是北大。他心想,凭自己的成绩,怎么也能在这两所名校中选其一。
然而,事与愿违,清华和北大的录取通知书迟迟未到。他既焦虑又自我安慰:也能理解,毕竟自己看起来像“洋人”,身上还流着一半瑞士的血。最终,他以数学100、物理98、化学96,其他几门几乎满分的优异成绩,进入了第五志愿——中国石油大学。
那一年,钟南山也凭借优异成绩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医学院。一心求学、悬壶济世的钟老或许当时也没想到,比他小几个月的王德民会先他一步成为第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进入石油大学后,王德民充分展现了学霸的实力,门门功课都是5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是校田径队的主力队员,还是全校模范生前三,是很多女同学心中的“白马王子”。
不过,在一心求学的王德民眼里,这些都不值一提。1960年大学毕业时,石油大学校方希望他留校任教,但他有自己的考虑,主动申请去了刚发现不久的大庆油田工作。
初到大庆油田,他被分配到基层试井,晚上只能睡在牛棚里,下雨时还得用桶接水才能勉强入睡。白天,他和其他石油工人一起干活,每天都要从近千米的深井中人工拉起100多公斤的绞车。
大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原油堵住了井口,钻采仪器无法下井。王德民毫不犹豫地脱下棉袄给井口保温,凭借自己身体的温度融化了原油,完成了任务。即便条件如此艰难,他也从未想过放弃,这和他母亲成长日记里描述的他如出一辙。他没想到,自己会在这片北大荒一干就是46年。
03、刚毕业就大放异彩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大型交通、运输以及国防、防控等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一直将中国视为“石油穷国”,甚至嘲笑中国连一滴石油都生产不出来。
以前,中国的原油主要从苏联进口。但后来两国关系恶化,苏联故意刁难,在油里掺杂了不少马粪。王德民回忆道:“当时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用,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油。”
1959年9月26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科研队伍发现了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并于1960年投入开发。这片曾经荒芜的大地,从此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陆相砂岩油田之一。
当时还在读大学的王德民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充满了期待和欣喜。一方面,他看到了“中国缺油”难题解决的希望;另一方面,他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国际通用的试井测量方法“赫诺法”并不适用于大庆油田,甚至与实际情况相悖。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让王德民感到了强烈的紧迫感。“倔强”的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连续奋战100多天,终于推导出了符合大庆油田实情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松辽法”。实践证明,“松辽法”比“赫诺法”精确两倍,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累计使用超过100万次。
当时,被紧迫感驱使的王德民,一心扑在石油事业上,连吃饭的时间都不想浪费,还因此闹了个笑话。1961年春节,大庆油田食堂给每人发了八两白面和一碗饺子馅,让大家包饺子过节。大家都很高兴,女同志们包得格外精致,八两面能包出上百个或七八十个饺子。而王德民则显得很霸气,他把面一分为二,擀了两张大饼皮,将馅也分成两半,和到面里,整出了两个大扁饺子准备煮着吃。结果,一个小时后大扁饺才煮熟出锅。他觉得吃到肚子里营养都一样,心里只想着尽量缩短吃饭时间。包完饺子后,他又回到了书桌前,就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完成了“松辽法”。
“松辽法”对于了解大庆地下压力情况、制定采油战略至关重要。刚毕业6个月的王德民,一下子解决了国内专家们头疼的难题,顿时声名鹊起,但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妒忌。有人检举他家庭成分不好,一时间,他无法用成绩证明自己的热情,只好被迫接受下乡劳改。那一年,他才24岁。
04、深厚功底解决世界难题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王德民遇到了他的妻子。他们的相处方式与常人不同,有着一种独特的默契。忙于科研的王德民,没时间像其他丈夫一样陪妻子逛公园散步,他常常在书房一待就是一天,妻子也理解他,不会打扰他。两人在家中默契地“互不打扰”,所幸妻子很理解他,明白这个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男人,大国利益高于小家。
王德民也用心经营着这段婚姻,两人相互扶持,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时光。然而,后来社会局势动荡,王德民被连抄三次家,一些激进的人强迫妻子与他划清界限,还写大字报揭发他的“罪行”,甚至牵连到他的妻子。妻子不堪折磨,精神逐渐失常,患上了忧郁型精神狂躁症,身体也垮了。妻子发病时,只针对王德民,为了不刺激她,王德民只好搬到办公室住,原本温馨的小家庭就此破碎。
无奈之下,王德民只能继续专注于科研。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大庆油田的油含蜡量高,遇低温容易结块,这大大降低了石油的采收率,成为困扰全世界石油专家的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