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寺始建于公元953年,那是五代后周的时期,其原址位于如今的南湖公园附近。在历史的流转中,明宣德十年,僧人泽安将其移建于城北盐场东侧。此后,历经三次重修,这座寺庙逐渐迈向鼎盛阶段。
据《沧州志》详细记载:“水月寺旧在城外西南隅观灯桥之东。周广顺中建,明宣德十年僧泽安移建于城北盐场东偏。正统年建千佛阁,嘉靖年铸造大佛三尊,高丈六尺。清康熙五十七年,僧辉一重建。雍正七年复修,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成文、董宝仁、王维桢、陈芳楷等重修寺内十方院。光绪二十一年,驻防(乐)军统领提督军梅东益等又重修。琳宫梵宇焕然一新,正殿大佛三尊皆金身……可谓吾邑之冠。”从这些记载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水月寺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不断发展的历程。
关于水月寺名字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在清朝同治年间,一场凶猛的洪水席卷而来,运河水位急剧上涨,最终在盐场附近决口。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当大水漫至水月寺时,竟神奇地越寺而过,寺院毫发无损。或许是为了纪念这一神奇的事件,人们便以谐音将其更名为水月寺。一时间,大家纷纷传言水月寺有神灵护体,也有人猜测寺里藏有一颗避水珠。
最初的水月寺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庙,香火并不旺盛。寺内方丈性然心怀壮志,决心重修并扩大庙宇。为了表达自己的诚心,他不惜断手化缘。经过五六年的不懈努力,他在市内各商家铺户以及周围各乡村大户人家处,筹集到了一笔巨额资金。同时,他还得到了驻防沧州的统领导范天贵及梅东益等人的大力支持。于是,水月寺的重修扩建工程正式启动。扩建后的水月寺规模更为壮观,气势更加宏伟。整个寺院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依次有山门(前殿)、次殿、大殿、后殿,并且每进院落都设有东西配殿。寺院坐北朝南而建,周围是大片的荒地和苇坑,鲜有人家居住。寺庙主要分为前殿(山门)、次殿、大殿(大雄宝殿)、后殿,东西两侧分布着厢房,山门两侧各开有一个便门。每逢初一、十五,水月寺的山门会大开,众多善男信女会来到这里请愿、祈福。而在平日里,山门则紧闭,僧人只通过两侧的偏门进出。
山门上的门匾上,“水月寺”三个大字乃是当时驻沧统领范天贵亲手所书,笔力苍劲,尽显威严。
山门两侧,矗立着两尊泥塑的“哼哈二将”。这两尊神像身躯魁梧,横眉怒目,身高约两丈,几乎要顶到屋脊,显得十分威严。他们相向而立,东面的一尊是密执金刚,两臂托着一大杵,圆睁双目,紧闭双唇,表情呈现出“哼”的状态;西面的一尊是罗延金刚,将杵头触地,怒目圆睁,张大嘴巴,表情呈“哈”状。
穿过山门,便来到了次殿。次殿当中,有两尊相背而塑的大佛。朝南端坐的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那和蔼可亲的面容仿佛在迎接每一位来访者;朝北肃立的则是顶盔披甲、手执紫金降魔杵的韦陀,尽显威武庄严。两侧还摆放着四大天王的塑像,他们个个威风凛凛,气宇轩昂。
从次殿穿堂而过,就来到了水月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坐落在一丈多高的台基上,殿高十多丈。登上七步台阶,便能看到殿前平台正中放置着一个高约五丈的铁铸大鼎。走进殿内,正中有三尊高大的神像,从东往西依次为南海观音、如来佛、文殊菩萨,高度约一丈六尺。他们面前的供桌上摆放着香炉、蜡扦、佛磬等物品。大殿两侧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每一尊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活过来一般。
大雄宝殿的墙壁上绘满了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展现的是佛教故事,画面中烟云飘渺,有海岛仙山、奇峰古洞、流云飞瀑等景象,绘画技艺可谓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绕过大雄宝殿往北走,就到了后殿。后殿内正中供奉着一尊铜塑千手观音,工艺精美绝伦。千手观音铜像两侧还有数尊石刻佛像,为后殿增添了一份庄严肃穆的氛围。
曾经的水月寺香火极为旺盛,不仅周围的人们会来此拜祭祈福,甚至更远处的人们也会慕名而来。它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地标,还成为了京、津、冀、鲁的文化活动中心,享有“天下第一关,地上无二寺”的美誉。
然而,岁月无情,1948年水月寺遭到大规模破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是被彻底损毁。
如今,水月寺这座千年古刹早已荡然无存,但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沧州人的心中,让人们念念不忘。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