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杰出人物,他曾因“挤”敌斗争受到毛主席表扬,担任过越南抗法战争胡志明顾问,还出任中央军委办公厅首任主任,后来又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山西省省长等重要职务,他就是罗贵波。
罗贵波于1907年7月4日出生在江西省南康县潭口镇。其祖父本是一名木匠,凭借自身的辛勤劳作积累了些许家产。父亲继承部分家产之后,在潭口镇开了一家点心铺,店里还雇佣了十几名店员,家中也有一些土地和佃户,日子过得还算富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境逐渐陷入困境,收支失衡,无奈之下只能靠借贷维持生计,最终负债累累。原本在省立第二师范求学的罗贵波,也不得不中途辍学,随堂兄经商。但他对做生意并无兴趣,且不善此道,生意最终破产,家产也被变卖一空,家庭从此衰败破落,陷入一贫如洗的境地。此时的罗贵波,被冷酷、压抑、痛苦、彷徨和迷茫所笼罩,感到喘不过气来,只能整日埋头于旧小说之中,书籍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伙伴。他最为崇拜诸葛亮、岳飞、洪秀全、关云长等历史人物,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仿佛看到了一丝朦胧的希望,脑海中怪诞地涌现出各种撞击心灵的想法:想像七侠五义那样行侠仗义、杀富济贫;像太平天国那样秘密结社、奋起造反;像梁山好汉那样占山为王、与官府抗争等等,做着超现实的梦,幻想着命运能够出现转机。
罗贵波在二师上学期间,有几位关系最为要好的同学,其中廖贵潭和陈铁生表现得格外活跃。他们比罗贵波高一个年级,当时就在学校里传阅《新青年》《向导》等革命刊物,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活动,罗贵波深受他们的影响,思想也主动向他们靠拢。后来罗贵波辍学在家,与他们的接触逐渐减少。不久之后,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传来,说广州有一所培养军官的学校,名叫黄埔军校,正在招生。罗贵波从苦闷中清醒过来,萌生了报考的念头。就在这时,廖贵潭和陈铁生回到家乡找到罗贵波,商议前往广州的事宜,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罗贵波准备前往广州时,却遭到了家里的极力反对,他再次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
1925年下半年,经廖贵潭介绍,陈赞贤第一次与罗贵波结识。陈赞贤是南康的革命先驱,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工人领袖。“五四”时期,他就在南康组织救国会,积极开展反对“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和抵制日货的爱国活动。当时,他受中共江西省党组织的委派,回到南康从事秘密革命活动。这一年冬天,由于陈赞贤领导南康群众反对军阀孙传芳部在南康强拉民夫,激怒了地方反动政府,反动政府对他展开搜捕,他在群众的掩护下,连夜离开南康,前往广东南雄寻找党组织。1926年8月,陈赞贤受党组织的委派,化名陈博珍,秘密回到赣南开展革命活动。此时,罗贵波与陈赞贤再次相遇,并再次受到其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渐从徘徊迷茫中觉醒。经陈赞贤介绍,罗贵波秘密加入了国民党,并担任潭口镇区党部宣传委员,以潭口镇高等小学教师的身份,宣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确立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9月,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归来的廖贵潭,向罗贵波讲述了广州的革命形势、北方的革命情况以及俄国的十月革命等内容,还送给他一些《共产主义ABC》《中国青年》《向导》《海丰农民运动》等书籍,以及毛泽东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恽代英、肖楚女等人的讲稿。通过学习这些书籍,罗贵波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从原来的“三民主义”转向了对共产主义的初步认识。1927年1月,在廖贵潭和蓝广孚的介绍下,罗贵波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革命道路,投身于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之中。
1928年2月,罗贵波组织并领导了潭口农民暴动,随后又参加了赣县、信丰、南雄等县的农民暴动。8月,他受中共赣南特委派遣,前往大余从事工人运动,担任中共大庚矿区工委书记。9月,他出任安远县委书记、县游击队队长兼政委。1929年3月,他担任中共赣县县委书记、县游击队队长兼政委,红军28纵队政委、红军22军第三纵队政委。1930年11月,他组建了红军35军,并先后担任政委、军委书记和军长,同时还担任中共赣南行委委员。1931年9月,他担任红军独立第三师政委。1932年4月,他被调往红军学校学习,之后担任红军步校政治总教官。1934年10月起,他参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他先后担任红军干部团三营政委和上干队队长兼政委等职。在负责率部警卫中央领导机关期间,他曾担负遵义会议的警戒任务,率先遣部队抢渡金沙江蛟平渡口等,有力地抵制了张国焘分裂红军、分裂党的阴谋。1936年6月,他担任红军教导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10月,他担任晋西北区委副书记兼军事部长、统战部长,八路军120师民运部长。1938年春,他担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新)政委,后来又担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书记,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坚持对日作战和反顽斗争,参与领导晋西北军民粉碎了阎锡山制造的进攻新军、八路军的“晋西事件”。1940年2月,他担任晋西北新军政委,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参加领导“百团大战”,担任晋绥边区南线指挥。
1942年12月,罗贵波担任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八地委书记。当时,晋绥八分区的形势极为恶劣,八分区根据地面积缩小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全区仅剩下距敌据点较远的17个行政村和没有建立“维持会”的一百多个自然村。敌人对交城山区根据地实行了经济封锁,使得抗日军民的经济来源极度困难,干部、战士们穿不上棉衣,吃不到油盐、蔬菜,营养严重不良,部队战斗力薄弱,非战斗减员日益增多,部队活动范围被局限于交城山区狭小的区域。延安通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的通道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这最为艰难的时期,罗贵波领导八分区军民坚决贯彻毛泽东和晋绥分局关于“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全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对各县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选拔了能文能武的领导干部担任县委重要领导,并调部队领导也参加县委,组织了各县对敌斗争委员会。同时,抽调部队的一部分,组成精干小分队,还组建了武工队,配合地方党政干部和游击队、民兵开展游击战和反“强化治安”斗争,积极开展地方工作。罗贵波还直接领导了全区对敌人的围困行动。
他首先根据贺龙“同敌人斗争要主动积极,机动灵活,要打得准,打得狠”的指示,采取了“敌出则打,大股零敲,小股全歼”的灵活战略战术。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军民主动出击,进行了大小战斗一百多次,歼灭日伪军360多人,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其次,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反汉奸、特务和反维持斗争,摧毁了一个四十多人的特务网,挖掉了敌人的耳目,同时选派共产党员和可靠群众打入敌人内部,组成了我方秘密情报网。再者,实行“空屋清野”策略,组织部队和民兵掩护岔口、芝兰据点周围15里内的群众,一夜间全部搬迁到根据地,使敌据点周围变成“无人区”。另外,打击敌人的补给线,组织部队、游击队和民兵在交通要道上伏击敌人的运输队,让敌人的弹药物资补给愈发困难。最后,积极开展“麻雀战”“地雷战”,巧妙灵活地打击敌人。武工队和民兵日夜监视碉堡里的敌人,不断扰袭他们,让敌人整天龟缩在碉堡里,吃不上粮,喝不上水,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
1943年7月21日,岔口、芝兰据点的敌人炸毁碉堡,在文水和东社敌人的接应下,狼狈逃窜。晋绥八分区“挤”敌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扭转了八分区的严峻局势。8月1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第1版以《晋西北八路军不断打击下,敌被迫放弃两据点》为题,向全国报道了芝兰、岔口敌据点被“挤”的消息。毛泽东得知后,当即给晋绥分局发了电报,表扬了八分区的挤敌斗争,要求晋绥其他地区都要“开展八分区那样的战斗,打出威风来,扩大自己挤小敌人”。
1945年4月,罗贵波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并担任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1945年8月起,他担任吕梁区党委副书记、书记,吕梁军分区副政委、政委。1948年8月起,他担任晋中区党委书记,晋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参加了汾阳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1949年5月,他担任太原警备司令,8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政委,为解放山西全境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罗贵波参与组建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并出任第一届办公厅主任。1950年1月起,他奉中共中央之命出使越南,担任中共中央驻越共中央联络代表、中国驻越南顾问团团长、越共中央和胡志明主席总顾问等职,帮助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斗争。1953年9月,他被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授予“胡志明”金质勋章。1954年9月,他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南首任特命全权大使。1958年1月,他回国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1978年春起,他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78年12月,他担任山西省省长、省委第二书记。1982年9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罗贵波是中共第七次、八次、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5年11月2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参考资料:《革命回忆录》,罗贵波,1996年11月;《罗贵波纪念文集》,山西省史志院,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古交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12月)
罗贵波在中央军委办公厅时
1937年罗贵波、李涵珍夫妇合影
罗贵波在越南(右)
罗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