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犹如惊涛骇浪,深刻影响着地区的政治格局与文化发展。而在中日两国的交往史上,唐高宗年间的白江口之战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算高。毕竟,在当时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眼中,白江口之战仅仅是灭亡百济之战中的一场战役,而灭亡百济也只是配合完成灭亡高句丽战略的一个方面。如此层层递推,白江口之战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对于日本而言,这场战争却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被他们视为“亡国危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这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倭国与大唐帝国之间的海战。
从日本现今的历史书籍中能够明显看出,日本人对白江口之战有着极为深刻的记忆。
事实上,白江口之战对日本的影响可谓是刻骨铭心。在日本颇具影响力的历史科普书籍《岩波日本史》中,日本历史学家吉田孝专门用完整的一章来详细记述白江口之战的前因后果,并且以“亡国危机”作为章节标题,足见这场海战在日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那么,为何一场在唐朝看来并不起眼的战争,会被日本人称作“亡国危机”呢?从这当中我们又能察觉到哪些关键信息呢?接下来,让我们聚焦这场跨越千年的海战,探寻其中的奥秘。
白江口之战,亦被称作白江村之战,发生于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是唐朝与倭国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展开的一场激烈战斗。在当时的唐朝廷眼中,这不过是一场微不足道的水战。无论是唐高宗李治,还是直接负责指挥作战的名将刘仁轨,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北边更为强大的高句丽上。
与我们如今的普遍认知有所不同,自隋文帝时期起,隋唐帝国与高句丽之间的矛盾并非无关紧要的争端。相反,起源于汉四郡旧地的高句丽,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已然成为东北亚地区一股不可小觑的强大势力,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在其全盛时期,高句丽完全占据了现今的辽东半岛,对中原政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正因如此,隋唐四代帝王都下定决心要将其铲除。
实际上,隋炀帝征讨辽东的战略本身并无不妥。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一个边境线已经推进到如今辽宁半岛的强大半农耕帝国,而且早已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称其为心腹大患毫不为过。然而,隋炀帝虽然意识到了灭亡高句丽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表现欠佳。他的征讨不仅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让高句丽获取了大量人口和武器,最终还成为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直接原因。唐朝建立后,无论是以史为鉴的唐太宗李世民,还是时刻以隋炀帝的失误为警示的贞观君臣,最终依旧决定进攻高句丽。这从侧面也证明了灭亡高句丽并非仅仅是隋炀帝的好大喜功之举。
相较于纯游牧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高句丽这种半农耕半游牧的政权具有更强的韧性和组织力。再加上辽东半岛以及东北亚地区地形复杂,群山环绕,使得隋唐两朝对高句丽的战争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在隋唐时期,渤海湾以北的辽河流域还是一片沼泽地,即所谓的“辽泽泥潦,车马不通”,从陆路前往现今的东北地区极为不便。因此,无论是隋炀帝时期妄图速战速决的极速突进,还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稳扎稳打,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高句丽丸都城遗址位于现今我国吉林省通化市,从遗址中可以看出,高句丽人的城池通常依山而建,易守难攻。
第一次高句丽战争结束后,贞观君臣进行了深刻反思,随后采用了小规模骚扰的战术。这种战术类似于后来的老山轮战,凭借唐帝国日益强盛的国力,每次只派遣千余人的队伍进行骚扰进攻。这一战术极大地限制了高句丽的发展,为唐高宗时期彻底瓦解高句丽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了唐高宗时期,唐廷开始采用最后一种,也是最终解决高句丽问题的战术——南北夹击。当时,东北亚地区除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南部还有百济和新罗,三方之间战事不断。总体而言,百济与倭国关系紧密,许多朝鲜半岛的移民来到日本列岛,融入了大和民族;而新罗则选择站队唐朝,尊奉唐朝为正朔。百济和新罗的不同选择,最终导致百济人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新罗则成为了现代朝鲜和韩国人的直系祖先。
公元655年,高句丽为了扩张领土,计划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救,唐朝与高句丽展开了多轮交战。在此期间,百济借助高句丽的势力,攻占了新罗的部分领土。新罗强烈要求唐朝出兵,这为唐朝实施先灭百济、南北夹击高句丽的战略提供了绝佳机会。
公元660年,唐高宗正式下令唐军进攻百济。唐军主力沿着锦江(白马江)逆流而上,与新罗军会合后,包围了百济的都城泗沘城。在朝鲜半岛横行一时的百济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唐军直逼朝鲜半岛西岸。不久之后,百济王抛弃臣子逃亡,百济迅速灭亡。
日本历史学家吉田孝在描述唐军灭亡百济之战时,补充了一条在中国历史记载中较少涉及的信息。
《岩波日本史》第二卷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唐军灭亡百济之战:“伴随着这一略显诗意的悲剧,百济就如同落花一样被迅速击败了。”如果从西汉时期日本列岛的倭国到乐浪郡“岁时来献”算起,这是日本古代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西方“超级大国”的军事威慑力。由于唐代日本的史料极为有限,如今的日本只能发出疑问,却无法知晓当时倭国人的真实想法。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危险尚未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并未谨慎处理与唐朝的关系。
当时,倭国与百济关系十分密切。从大陆而来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日本古代文明的发展。不少百济移民在日本列岛定居生活,甚至与日本王族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当百济的求救信送到倭国人手中时,他们陷入了纠结与犹豫之中。
关于倭国出兵的原因,中国历史书中的主流观点认为,倭国是基于与百济的传统密切关系,决定在百济危亡之际出兵相助。日本的历史书在这一点上与中国观点一致,但同时还增加了一条原因,即百济迅速灭亡后,倭国对自身的安全产生了严重的担忧。尽管当时唐朝出兵百济主要是为了开辟“第二战场”以击败高句丽,但倭国君臣还是感到了恐惧,一种唇亡齿寒的危机感油然而生,最终促使他们决定出兵。
当时,倭国通过派遣遣隋使和接纳其他大陆移民,吸收了东亚大陆国家的先进经验,初步构建了律令制国家的框架。然而,与唐朝、高句丽以及朝鲜半岛的百济、新罗相比,倭国仍然相对落后。例如,与唐朝的府兵制不同,倭国的齐明女帝与中大兄皇子必须亲自到各地动员豪族,才能组织起跨海支援百济的军队。
从公元661年正月开始,一直到8月,在齐明女帝和中大兄皇子等皇族的亲自努力下,倭国援军终于准备就绪。当时,百济王子扶余丰璋以人质的身份留在日本列岛(这也充分显示了倭国与百济的密切关系),因此倭国打算将扶余丰璋作为百济复国的新旗帜。公元662年5月,倭国与百济复国势力拥立扶余丰璋为新的百济王。在扶余丰璋的号召下,百济复国军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但很快就遭到了唐朝和新罗联军的猛烈反击。到了公元663年,百济复国势力已明显处于颓势。
白江口之战前夕朝鲜半岛地图。图片来源于《岩波日本史》
公元663年夏天,唐朝与新罗联军顺着锦江而下,包围了百济复国军的重要据点周留城。再次陷入绝境的百济不得不一封封地向倭国发出求救信,倭国人最终决定亲自介入百济之战,中日之间的第一次直接交战——白江口之战就此爆发。
尽管倭国在唐朝出兵百济后不久就开始进行准备,但真正的白江口之战仅仅持续了两天。《岩波日本史》中的描述十分直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也毫不避讳白江口之战的惨败,‘很快败下阵来’‘溺亡者不计其数’等等描述足以显示出白江口之战倭军的脆败。”
中国史料中对白江口之战的记载虽然不多,但同样表明这是一场唐军的大胜。《旧唐书》记载了这场战役的辉煌战果。
这场战役结束后,唐军并没有乘胜追击溃退的倭军和百济残部。原因很简单,唐军的目标始终是辽东的高句丽,遥远的日本列岛并未进入他们的视野。
然而,这场仅仅持续了两天的战斗却给当时的倭国朝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踌躇满志又紧张兴奋的倭国大军此时才发现,那个之前只存在于使节和移民口中的大陆国家,就像从迷雾中现身的巨龙,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他们精心准备的远征大军。这一结果在不经意间对当时整个东北亚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岩波日本史》中,日本历史学家将白江口之战描述为“亡国危机”,这或许出乎了许多中国人的意料,但这确实是一个客观的评价。日本历史学家吉田孝在《延波日本史》中详细描写了白江口之战后倭国的反应。
现代历史学家的描述并非夸张,因为当时倭国的惊恐情绪可能更为真实。
据历史记载,白江口之战结束后,倭国 - 百济联军败退回日本列岛。主导大化革新、学习唐朝经验的中大兄皇子迅速实施了一系列“本土防御措施”。
第一,构建预警体系。
倭国在对马、壹岐、筑紫国三地建立了被称作“防人”的海防部队,并设置烽火台,随时警戒可能从大海对面驶来的战无不胜的大唐舰队。对马岛、壹岐岛位于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之间,筑紫国则在现今日本福冈县境内,这些地方都是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之间的跳板,建立烽火台的目的不言而喻。
日本列国图,左上角依次可以看到对马岛、壹岐岛和筑紫国。(图片来源于腾讯网)
第二,建立山城防御体系。
中大兄皇子在海边和战略要地修筑了许多山城,日本史学家称之为“朝鲜式的大野城、椽城等山城防御体系”。这里的朝鲜式山城防御体系可能是以高句丽为代表的山城模式,因为在现今辽东半岛的千山山脉以及长白山山脉腹地,高句丽人靠山建造了许多城池,成为对抗隋唐大军的重要依托。当时的倭国吸纳了不少半岛移民,或许就是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山城构筑技术。此外,倭国还在对马岛上建造了金田城,在关门海峡到濑户内海的几处战略要地筑起了屋岛城等山城,在河内国与大和国境内的生驹山上修建了高安城。
第三,迁都。
公元667年,中大兄皇子将首都迁至近江国的大津宫。近江国位于日本列岛中部,远离朝鲜半岛,在这里可以避免受到外敌的直接攻击。同时,近江国靠近日本东国地区,白江口之战时,中大兄皇子等人动员的兵员主要来自日本列岛西部,白江口大败后,西部地区的战争潜力基本耗尽,首都东移也有依靠东部地区暂时还有的战争潜力的考虑。
图中是日本近江国的琵琶湖景色,近江国即现今日本的滋贺县,位于日本中部内陆。
从这些措施中,我们甚至能隐约看到二战末期日本本土决战的影子,这也充分体现了白江口之战对当时日本人的深远影响。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历史角度来看,日本人对朝鲜半岛 - 东亚大陆一直有着深厚的执念。白江口之战结束后,日本列岛一方面积极从大陆吸收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内心深处对朝鲜半岛和东亚大陆的渴望似乎从未消散。
近一千年后的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第二次大规模染指朝鲜半岛。这次他遇到了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力依然可观的大明朝,再加上战争后期丰臣秀吉去世,明朝 - 朝鲜战争以日本人再次退回日本列岛而告终。但后来的历史我们都很清楚,清末时期,日本人第三次且成功地占据了朝鲜半岛,甚至几乎实现了吞并大陆的“千年美梦”。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人对白江口之战近乎“坦诚”的如实描述,总让人有一种“畏威而不怀德”的担忧。一千四百多年前,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