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科技巨头,北电网络(Nortel Networks)便是其中之一。它从1895年诞生至2009年落幕,走过了114年的风雨历程,曾是加拿大“国宝级”的科技公司,也是加拿大著名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在光网络、GSM/UMTS、CDMA、WiMAX、IMS、企业通信平台等领域,堪称原世界领先的供应商。

1877年,加拿大贝尔电话公司在蒙特利尔设立了机械生产部门,专门生产电话装置。不过,成立之初,这里仅有2名员工,规模尚小。
到了1886年,机械部门成功生产出第一部电话交换台——50线标准花岗岩式交换机,这标志着其在通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1895年,在机械部门的基础上,北方电子制造公司(Northern Electric and Manufacturing)正式成立,它便是北电网络的前身。从此,北电网络的故事正式拉开帷幕。
1914年,北方电子有限公司成立。当时,美国公司西部电子公司(Western Electric)持有44%股份,加拿大贝尔公司持有50%股份,各方的合作让公司有了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1915年,一战爆发,北方电子制造出了最早专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设计的军用产品——便携式交换台,此外还为军队生产炮弹,展现了其在特殊时期的重要作用。
1920年,战争结束,公司在加拿大各主要城市设立了23个销售处,还经营着电热器、火炉、打火机、电扇和洗衣机等电器。并且先后生产出加拿大的第一个真空管、第一个有声电影系统以及各种无线电发射机和广播设备,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1926年,经济大萧条来袭,公司被裁员66%,于是启动了防止人员闲置的项目,努力在困境中寻找生存之道。
1932年,加拿大长途电话系统采用北方电子生产的大型自动交换机,公司进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其产品线日益丰富,涵盖电话设备、通用航空收发信机、有声电影、警卫和公共广播设备、火警系统、电子医疗设备、收音机和无线电发射机等;还开发了205电话 - 集团电话的前身等。
1939年,加拿大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北电再次重操旧业,生产炮弹和电子设备,包括海上和空中无线电、坦克无线电、防空炮台引信。3万辆军团坦克装备了北电的无线电装置,加拿大皇家海军全线装备了北电的雷达装置,为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49年,北方电子独立。美国司法部强制AT&T拆分为西部电子公司和贝尔实验室,西部电子公司将其在北方电子的股权卖给了加拿大贝尔公司,北电网络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20世纪50年代初,公司开发机电交换技术,使用光电晶体管。二战后经济的恢复,公众对电话机的需求增加,北电成为主要的电话供应商,在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1953年,公司采用RCA显像管的电子表格样式电视机,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1958年,公司实施全球最长6114.2公里的微波系统,横跨加拿大空中高速公路,进一步提升了其在通信领域的影响力。
1967年,土耳其成立第一家海外工厂,北电开始了国际扩张,将业务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1969年,公司与贝尔的工程师密切合作,致力于研究将模拟话音信号转换成计算机代码的数字交换方式;北电SP - 1交换系统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展现了其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
1972年,公司将编码/解码(CODEC)单一转换单元压缩到一个微芯片中,引领数字处理技术潮流。同时,还为尼克松和毛主席的握手提供卫星转播设备,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1973年,公司上市,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机遇。
1975年,第一台数字交换系统SL - 1问世,将模拟话音带入电脑数码时代,推动了通信技术的数字化变革。
1976年,北方电子改名北方电信(Northern Telecom),将所有全球子公司统一到公司名下,以统一品牌主攻全球业务,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979年,10万线的DMS - 100数字交换机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北方电信的行业领先地位,北方电信闻名全球。
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电是全球唯一一家可提供全套数字交换和传输设备的公司,并发起“开放世界”(OPEN World)战略,积极拓展市场。
1983年,北电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销售出第一台数字交换机,开启了在中国市场的业务。
1985年,北电成为第一家在日本安装大型全数字PBX的非日本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1987年,日本Shonan发生地震,当地电信交换局使用的交换机都出现部件脱落现象,只有北电的交换机运行正常,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北电产品全球声名大噪,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市场上的地位。
1988年4月,北电和电子工业部成立中国第一家电信合资公司,加强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1989年,北电成为第一家宣布推出全套SONET标准光纤产品的公司,在光纤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夕,北电捐赠一台当时最先进的8000门程控交换机,展现了其对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993年,广电和北方电信开始在北京及各省会安装DPN - 100交换机,形成ChinaPac的骨干,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数据通信网络,为中国的通信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5年,北电迎来100年华诞,北方电信改名为北电(Nortel),从电话制造公司向网络设计、构建及集成公司演变。当时,互联网市场正在兴起,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电信商浅尝的时髦门面之举,称之“四十多岁的人穿着阿迪达斯的服饰”。同年,北电任命自话生以来最强势的CEO罗世杰(1969年加入北电做工程师),北电步入快速发展期。罗世杰说“很多人喜欢防御,而我却喜欢进攻”。1997年底到2001年10月,北电花费321亿美元进行并购,但所收购公司的净资产总额只有11亿美元。
1997年,北电推出10G SDH的OC192系统商用产品,随后占有90%的市场份额,赢利丰厚,这个盈利使北电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制造商。
1998年,北电以69亿美元收购Bay networks公司,补充数千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北电顺势更名北电网络(Nortel Networks),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和实力。
2000年,是北电百年历史最辉煌的时期,收入303亿美元,控制全球光纤设备市场43%,是朗讯的3倍。传统Sonet/SDH系统,北电拥有39.6%的市场份额。北电网络的股票价格最高120多美元,市值最高2670亿美元,占据多伦多交易所总市值37%。同期的英特尔市值2777亿美元,思科3573亿美元,IBM 1958亿美元。北电跻身世界科技巨人之列,达到了发展的巅峰。然而,同年互联网泡沫前夕,北电花费160亿美元收购4家公司,包括Alteon网络。这几次收购让北电开始走向下坡路。
2000年上半年,北电在全球4个工厂开足马力,大力生产光纤网络产品。北电员工收入优渥,纷纷买房,渥太华的房价直线上升,许多购房者深夜排队拿号。当北电的流动资金转化为40亿美元的产品库存时,外部环境恶化。纳斯达克股市暴跌崩盘,倒闭的企业不可能从北电仓库中提走此前所订购的产品。侥幸活下来的电信运营商也放弃订单。相比其他电信设备商,北电的处境更艰难:庞大库存存在贬值,巨大生产线在空转中损耗,数万员工解聘需要大笔裁员费用。北电股价飞速下降,从最高120美元疯狂跌至10余美元。
2001年第二季度,北电亏损192亿美元。渥太华房市也进入冬季,网上到处可见北电员工“因遭解聘而卖房”的广告。

2001年第三季度,据DellOro Group数据,2001年第三季度光传输系统设备市场占有率排名前3名:美国朗讯科技、法国阿尔卡特、加拿大北电网络。
2001年10月,激进的罗世杰辞去北电CEO。接任CEO的原首渥财政官邓富康(Frank A.Dunn)承诺2002年结束亏损状态,直到2003年也未实现。
2001年至2003年期间,北电裁员55000名员工,而2000年有94500名。10亿美元收购Promatory公司,17个月后关闭公司人员裁光;2000年78亿美元收购美国公司Alteon Websystem,9年后1800万美元卖掉,缩水98%。
2003年,NGN(下一代网络)初露端倪,北电研发的NGN产品在业界是最领先的。但是其他厂商转向IP,北电认为ATM是主流,错过了一次翻身的机会。据Dellopo报道:2003年北电网络在程控用户交换机系统、集团电话系统和IP语音方面,综合发货量全球第一。
2004年1月,北电情况仍不乐观。随后局面突然“扭转”。2月中旬,北电自己定义的预期季度亏损额开始下降;一个星期后,预期亏损额进一步缩小;3月30日,北电对外宣称实现盈利4000万美元,这是北电4年以来第一次实现季度盈利。随后两个连续盈利的季度,公司高管获得数百万美元的奖金。北电股价从谷底开始一路攀升。北电公布未经审计的2003年报,全年总收入98.1亿美元,净利润7.32亿美元,而2002年净损失32.7亿美元。北电似乎走出寒冬,股票再次炙手可热。可是这一切比网络泡沫更虚无,因为那些未经审计的利润随即被发现完全是伪造的!4月28日,北电网络董事会突然宣布解雇CEO邓富康、财务总监和总审计师。北电网络名声扫地,标准普尔将它的评级列入“垃圾股”。北电不得不发布逐年财务补充报告,又一次裁员3200人。北电的问题日益严重,股价持续下跌,公司高管不断出走。
2005年,北电任命前GE和摩托罗拉主管里克·扎菲洛夫斯基(Mike Zafirovski)为新一任CEO。里克大力清理财务混乱,削减开支以重组公司。北电以接近25亿美元的代价解决了财务丑闻。里克重组业务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将3G技术押注CDMA2000,将UMTS/WCDMA部门3.6亿美元卖给阿尔卡特。制定WiMax、统一通信和电信专业服务等新的核心业务,北电的定位及未来的成功寄托4G。北电在3G市场没有份额,很难帮助客户从3G向4G过渡。WiMax也很快陨落。
2006年11月,北电网络的CEO扎菲洛夫斯基再次访问北京,访华的目的:一是维护北电在中国的市场关系,二是出席中国区总部大楼的落成典礼。

2007年,北电全球研发费用高达17.23亿美元,占到营收15.7%,显示出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但这并未能改变其逐渐衰落的命运。
2008年,加拿大最大的两家移动运营商加拿大贝尔和Telus建设一张从3G平滑过渡到4G的网络,抛弃北电而选择诺基亚网络和华为。全球最大的WiMAX运营商 - 美国Clearwire公司没有选择北电作为设备供应商。同年,亏损严重的北电给CEO里克和两位高管加薪20%,CEO年薪1000万美元,这一举措引起了外界的广泛质疑。
2006年至2007年,北电裁员5300人,拥有不到3万名员工。北电准备40亿美元并购Avaya公司,与其自己的企业网络部门合并,再收购德国西门子的企业网络部门,形成一家年营收120亿美元的公司,专营商用电话和数据网络,然后分拆上市。最后里克放弃。2007年春,里克再想买Avaya,因80亿美元高价而放弃。北电向加拿大政府申请10亿美元救助,哈珀政府拒绝。
2008年,北电裁员1万人,没有离职遣散费。Q3营收锐减14%,亏损34亿美元。
2009年1月13日,北电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收盘价跌至0.32美元。
2009年1月14日,这是具有历史性的日期,北电无法偿还一笔1.07亿美元的债务利息,被迫向法院申请破产。6月,北电宣布所有业务部门均可出售。
2009年8月,北电网络CEO里克在董事会确认公司到达“自然过渡点”后离职。
破产后的北电被巨头分食:诺基亚6.5亿美元收购北电无线资产,爱立信11.3亿美元买下CDMA和LTE资产,Avaya9亿美元(最初4.75亿)收购企业网络业务,Ciena7.69亿美元收购光纤城域网部门,GenBand1.82亿美元收购网络电话部门。百年科技巨头就此落幕。

华为想买北电的以太网络业务,美国不同意。华为的最大收获是童文博士:北电全球网络技术实验室主管,北电破产后加入华为渥太华研究院,成为华为无线通信首席科学家。他现在的身份:华为5G首席科学家。
2011年7月,苹果、微软、爱立信等组成的财团45亿美元收购北电的6000项专利,彻底抽空了北电的灵魂和肉体。
2009年,北电破产后,渥太华大学的一批研究人员就开始研究:北电到底因何陨落?他们采访了从1997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