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内容里,我们深入探讨了英国和法国“亲王”的起源与发展。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把目光转向德国、俄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一同揭开这些国家“亲王”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欧洲各国的贵族体系错综复杂,“亲王”这一称呼在不同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和背景,了解这些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欧洲的历史和文化。
首先,我们聚焦于令人颇感困惑的神圣罗马帝国及其后继者德意志帝国的亲王们。
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贵族体系之所以让人迷惑,是因为其中存在两个不同的头衔:Prinz和Fürst。这两个头衔在英文里都被翻译为Prince,在中文里也都称作“亲王”。像欧根亲王Prinz Eugen von Savoyen,属于前者;而俾斯麦亲王Otto Fürst von Bismarck,则属于后者。我们稍加思索便能明白,既然这两个头衔的写法差异如此之大,那它们必定存在区别。可这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哎呀,这张图原本以为是欧根亲王,结果弄错啦。
这张才是欧根亲王,他可是神圣罗马帝国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不过,他出身于家族次子,是个没有一寸土地的空头贵族。
先来说说Prinz,在德语地区,Prinz的含义和英国的Prince有些类似,都着重强调大贵族的血统。但Prinz的涵盖范围要比Prince广泛得多。在英语地区,Prince通常指的是“王的儿子”,而对于德国人来说,皇帝的儿子、国王的儿子、大公的儿子、公爵的儿子、选帝侯的儿子,都能被称为Prinz,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德意志皇权的相对暗弱。也正是因为Prinz所包含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王子”,所以在翻译成中文时,选用了含义更为宽泛的“亲王”一词。顺带一提,这也是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虽然只是公爵之女,却能被称为公主的原因所在。
和普通的Prince一样,在大多数情况下,Prinz并非一个正式的爵位,而仅仅是一种尊称头衔。Prinz们真正的爵位是公爵、伯爵等。不过,和Prince一样也有一个例外,当Prinz拥有一块独立主权的领地时,Prinz就会变成真正的爵位。
铁血宰相俾斯麦可以说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一位Fürst了。不过,他的这个头衔并非祖传,而是由皇帝加封的。
接着我们再看看Fürst,与强调血统的Prinz不同,很多Fürst并没有皇子或王子的血统。Fürst着重强调的是“领地”,和欧根亲王这类空有血统和头衔,却没有一寸土地的空头亲王不一样,Fürst源于中世纪之前的“领主”一词,指的是那些并非受皇帝分封,而是世代拥有领土,但领土规模又没大到可以建立公国程度的领主。就如同德意志的公爵最初都来自独立的蛮族首领,后来才被皇帝纳入封臣体系一样,Fürst实际上就相当于“小号的公爵”。
所以,在德意志的爵位系统中,Fürst实际上是一个介于公爵和又被称为侯爵的边境伯爵之间的爵位,相当于领地更小的“小公爵”,或是独立性更强的“大侯爵”。比如在日本,一直都把Fürst翻译成侯爵。而某些中文翻译者将Fürst翻译成“郡侯”或是“君侯”,其实也是非常贴切的。
那么,Fürst为什么又会被翻译成“亲王”呢?笔者个人认为,除了英文翻译的因素之外,一些后世独立建国的王族,他们原本的身份就是Fürst。对于清末的中国翻译者来说,一个独立国家的君主仅仅是个侯爵,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用“亲王”一词来称呼,就显得更为合适了。
回想前面提到英国人的内容,为什么威尔士亲王在德语中用的是Fürst呢?在德国人看来,威尔士亲王这个爵位,重点不在于他是英王之子,而在于他是威尔士的统治者,所以Fürst更能代表他存在的意义。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Prinz还是Fürst,德意志的亲王们地位相较于英国和法国的亲王要低得多。在某种程度上,真可谓是“Prinz遍地走,Fürst不如狗”了。
和德意志亲王的情况类似,俄国亲王的情况也是一团乱麻。对于不熟悉俄国贵族制度的人来说,阅读俄国历史时会产生几个疑惑:俄国的亲王怎么会那么多?为什么一个人既是亲王又是公爵?亲王的地位为什么比大公更低呢?
俄国名将波将金亲王,他是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宠臣和情夫,同时他还拥有德意志Fürst头衔。
俄国亲王的头衔是“Knyaz”(原文为西里尔字母),由于它与英文的“King”有着相同的语源,所以在翻译成英文时,一般会翻译为Prince,进而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时,往往就会被译为“亲王”。然而,当“Knyaz”直接从俄文翻译成中文时,通常会根据其实际的阶级地位翻译为“公爵”。也就是说,在俄国的贵族体制中,亲王和公爵实际上是同一概念,具体怎么称呼完全取决于翻译材料的原始来源。
尤苏波夫亲王因主谋谋杀妖僧拉斯普廷,被俄国人视为民族英雄,他还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之一。
和西欧各国公爵或亲王数量稀少的情况不同,俄国据说有300多个“Knyaz”家族,堪称世界第一。这是因为“Knyaz”的来源是基辅罗斯时代的斯拉夫酋长家族。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些家族里实力强大的演变成了拥有独立主权的“大公”(其中的莫斯科大公更是升级为沙皇),而实力弱小的则成为沙皇和大公们手下主权有限的“Knyaz”。所以在俄国的贵族体制中,亲王的地位始终低于大公。并且与中西欧国家不同,亲王家虽然属于高级贵族,但与沙俄皇家之间的通婚仍属于贵庶通婚,而大公家则不受此限制。
除了英法德俄这四个国家之外,“亲王”这个爵位就比较少见了。不过,仍然有一些国家存在这个头衔,其中很多国家都与神圣罗马帝国有着历史渊源。
例如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历史上这两个国家都曾受哈布斯堡皇家的统治,它们的“亲王”和德意志的“Prinz”类似,但基本没有类似Fürst的亲王。其中意大利已经废除了王政贵族,西班牙在波旁王朝复辟后,只保留了一个亲王——Príncipe de Asturias即阿斯图里亚斯亲王,这是西班牙王储的头衔,和英国的威尔士亲王类似。
这位阿斯图里亚斯亲王,说不定是当今世上最可爱的一位亲王了呢,当然,除了欧根亲王之外(开个玩笑)。
荷兰王国的王储同样也是一个亲王——奥兰治亲王。实际上,这个头衔在荷兰还是联省共和国时,是统治家族奥兰治家族当主的称号,它是一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号——“Fürst von Oranien”,显然,这是一个Fürst。而在荷兰王国建立后,奥兰治家族升级为王族,奥兰治亲王就被改写为荷兰语的“Prins van Oranje”,成为王位继承人的封号。
当代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及妻子,他可是一位著名的花花公子亲王。
摩纳哥的情况很有意思,它的中文名字叫“公国”,但元首却被叫做“亲王”。其实这完全是中文翻译造成的误会。摩纳哥的法文全称是“La Principauté de Monaco”,字面意思实际上是“摩纳哥亲王国”,其元首称为“Prince Monaco”即摩纳哥亲王。与之类似的还有安道尔公国,其加泰罗尼亚语全称是“Principat d'Andorra”,同样是“安道尔亲王国”的意思。不过和摩纳哥不同,安道尔没有世袭的统治家族,一直实行双王制(Co - Princes),由法国总统和乌赫尔主教担任国家的两位共治亲王。
大家瞧!这位是……马克龙……亲王?!
欧洲的四个超小君主国里,还有列支敦士登大公国。但我们看看它的德文全称——“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哪里是什么大公国,这分明是一个独立主权的Fürst领地,最多只能叫做“大侯国”,这大概是中文翻译欧洲贵族时最离谱的一次了。
中文语境里俗称的欧洲四公国,只剩下最后一个:卢森堡大公国,也只有这一个是真正的大公国,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一个大公国。我们以后介绍不同国家的“大公”爵位时,会再提到它。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将欧洲主要国家的“亲王”都介绍完毕了。当然,世界各国的贵族爵位制度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盲目地用中国的贵族名词去理解。就拿我们的邻国日本来说,皇子一定是“亲王”吗?“内亲王”和“公主”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些其实都是很有趣的问题,但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