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枪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苏联枪械设计大师卡拉什尼科夫所设计的AK - 47突击步枪堪称经典之作。它凭借独特的结构与优异的性能闻名遐迩,在世界各地的战争和冲突中频繁现身,可谓是“哪里有战争,哪里就能看到AK - 47”。而我们今天要着重介绍的国产56式冲锋枪,虽仿制于AK - 47,但却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性能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原版,堪称最成功的AK衍生枪型。
1955年,我国军工部门开启了引进和仿制AK - 47第3型的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于1956年成功试制出仿制枪型,该枪被正式命名为“1956年式7.62毫米冲锋枪”,简称为“56冲”。
以下是56式冲锋枪的一些基本参数:
中文名:1956年式冲锋枪
简称:56冲
口径:7.62毫米
全枪长:874毫米
带刺刀全枪长:1100毫米
全重:4.03公斤
初速:710 - 730米/秒
射速:单发为40发/分,连发则是90 - 100发/分
有效射程:400米
弹匣容量:30发
弹药:56式步枪弹(它是7.62x39毫米M43中间威力弹的仿制品)
最初定型投产的那一批56式冲锋枪,是严格按照苏联AK - 47第3型复制而来。那时的56式冲锋枪机匣采用铣削加工工艺,并且没有配备折叠枪刺。值得一提的是,其准星座使用的是护翼而非护圈。后来,由于干部战士在夜间射击时,常常容易把护翼误看成准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才将其改成了护圈。
到了60年代后期,生产的56式冲锋枪开始采用与AKM类似的冲压机匣。其复进簧导杆也进行了改进,由原先的导管套导杆改为AKM的两根U形钢丝串联。不过,中国生产的56冲锋枪冲压机匣厚度比AKM更厚,机匣盖也没有加强筋。除了最早期的产品之外,机匣前方固定枪管节套的铆钉以及枪托,都和AKM存在一定的差异。
56式冲锋枪除了有固定枪托的基本型之外,还衍生出了多种不同枪托类型的版本。其中包括使用金属折叠枪托的56 - 1式、侧折叠枪托的56 - 2式,以及QBZ - 56C型短突击步枪。这三款武器主要是为了满足对武器便携性有较高要求的特殊作战部队的需求而设计的。
56式冲锋枪不仅大量装备了我国军队,还曾大量援助给亚非拉友好国家。在越战期间,北越军队就装备了这款枪械。然而,在潮湿的丛林作战环境中,56式冲锋枪暴露出了一些质量上不如原枪AK - 47自动步枪的弊端。比如,如果擦拭不及时,枪械就容易生锈,进而影响射击精度。
从射击效果来看,56式冲锋枪对单个目标在300米内实施点射,在400米内进行单发射击时,效果最佳。若集中火力,它可以对500米内的飞机、伞兵进行射击,还能够杀伤800米内的集团目标。甚至当弹丸飞到1500米处时,依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
56式冲锋枪的威力不容小觑。在100米的距离上,它发射的子弹能够击穿6毫米厚的钢板、150毫米厚的砖墙、300毫米厚的土层或者400毫米厚的木板。
不过,56式冲锋枪也存在一个较为致命的缺点。虽然它单发射击精度较高,但在连发时枪口跳跃较大,这严重影响了射击精度。实际上,这也是AK - 47突击步枪及其仿制版56式冲锋枪等枪型普遍存在且难以克服的弊端。随着军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后坐力更小、射击精准度有所提高的81式步枪逐渐取代了56式冲锋枪,成为我军的新一代枪械装备。
严格意义上来说,56式冲锋枪发射7.62X39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其实它是一支标准的自动步枪。只是由于当时军工部门和军方在认知层面的局限,才将其命名为“中国1956年式冲锋枪”。
直到80年代中期,81式自动步枪正式装备我军时,才将56式冲锋枪重新命名为“中国1956年式自动步枪”,让它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在我军的枪械装备历史中,56式冲锋枪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装备数量最多,服役年限最长,历经无数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
56式冲锋枪先后参与了1962年对印自卫还击战、1969年珍宝岛战斗以及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等三场军事冲突。在这些战斗中,它弥补了我军步兵由于大量装备10发弹仓供弹的56式半自动步枪而导致的火力不足问题。其猛烈的火力对于打赢这三场与外军的冲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