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周朝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朝建立仅仅两年,周武王便与世长辞。此后,周公旦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周朝实际上的统治者。周公一生贡献卓著,其中“制礼作乐”堪称其标志性功绩,他所制定的宗法制影响深远,而“嫡长子继承制”更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在这一制度体系下,嫡长子的地位凌驾于其他儿子之上,嫡子的身份也远远尊贵于庶子。这种看似有悖常理的制度安排,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违反人性的制度呢?从情感角度而言,男性对不同妻妾的感情或许有所差异,但作为父亲,真的会如此明显地差别对待自己的孩子吗?当儿子数量较少时,为何还要严格遵循这种制度呢?更为奇怪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庶子在社会上备受歧视,孩子的父亲,尤其是位高权重的贵族父亲,又怎会坐视不管呢?
后来,“尔母婢也”这句话成为了最恶毒的骂人话语,历经数千年,至今未曾改变。这背后反映出的嫡庶地位差异,着实令人深思。
《春秋》开篇讲述的便是鲁隐公的故事。鲁隐公身为庶子,也就是所谓“婢养的”,因此无缘继承君位,只能代替年幼的弟弟摄政,最终还惨遭杀害。令人不解的是,鲁惠公临终前,为何不立已经成年的庶子息姑,反而立年幼的嫡子公子允呢?更让人诧异的是,连鲁隐公自己都觉得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这既违背了人性,也不符合常理啊!
深入考察先秦的婚姻制度,会发现一条颇为奇特的规矩——“三月庙见始成妇”。从表面上看,这条规矩是说新婚夫妻在成婚三个月之后,新妇才能前往祖庙拜见祖先,从而正式成为夫家的媳妇。这听起来就像是结婚还有试用期一样。实际上,它真正的含义是新婚夫妻要过了三个月才能圆房,只有圆房之后,媳妇才会得到夫家的认可。
我们都了解,先秦时期男女之间的性观念十分开放,婚前性行为极为普遍。就连伟大的孔夫子,也是因婚前性行为而诞生的。当时,国家甚至会在每年春季的三月,在城外的树林中专门开辟一块地方,供青年男女交往。《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诗句描述:“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然而,这种开放的性观念带来了一个问题:古代的贵族男子成婚之后,面临着接盘的风险。在古代宗法制下,家族的血缘问题是极其严肃的政治问题,容不得半点含糊。于是,便出现了新妇三月庙见之礼。为何是三个月呢?因为怀孕三个月左右就能被检查出来了。
不过,这套礼仪仅适用于娶妻,只有正妻才会遵循这样的规矩。而姬妾则没有这些限制。也就是说,一个女子成为贵族男性的姬妾时,很可能已经怀有身孕。甚至在被纳为姬妾之后,她也可能会与他人发生关系。主人即便不想管,实际上也很难管住,就像太监和宫女之间还会有对食的情况一样,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完全掌控。
在田氏代齐的历史事件中,田成子广纳美人,并且还敞开大门,允许自己的门客与姬妾偷情。到田成子这一代时,这些美人为他生下了七十多个庶子,田氏宗族的势力因此大为兴盛,最终取代姜姓齐国,建立了田氏齐国。
由此,我们便能明白为何古代嫡子和庶子的地位差距如此之大了。对于庶子,其父亲根本无法确定这是否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只能确定与孩子的母亲有过关系。人家找上门来,又不能不认账,而古代又没有亲子鉴定技术,这种事情实在难以说清。
至于嫡子地位尊贵的原因,是因为相对而言,能够较为确定其为亲生。正妻的娘家可以提供一定的保证,而且婚后规矩众多,让家族能够放心。
中国人向来好面子,不愿意把这种事情说得太直白,所以就笼统地将非嫡出的孩子称为“庶子”。因此,直接说“尔母婢也”,无论真假,其中表达的意思都极为恶毒,没人能够承受。
到了明清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对女性的压迫日益严重,对性的管制也变得十分严格,嫡庶之分相较于之前也不再那么明显了。尤其是在宫廷皇室中,明清皇室基本不再区分嫡子和庶子。
仔细想想,在古代,如果有人能够将庶子和嫡子一视同仁,那他的心胸应该是非常宽广的……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