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次听闻这种说法是在上海。那时我刚毕业,在南汇的一家工厂打工。工厂的老板是一位年事已高的老者,他在市区拥有一家从事纺织品销售的公司。
当时负责帮他管理工厂的是一位来自河南的姑娘。老板对她十分信任,整天“小张小张”地亲切唤着。
他常常当着我们两人的面,贬低河南人和安徽人,说他们不好惹之类的话。至于他提及的河南人有哪些不好之处,我早已忘却,唯独清晰记得他那句“安徽人爱打架”。
如今回想起来,他的这种言论实在是令人不齿。然而在当时,初入社会的我们懵懂无知,竟因自己是安徽人而感到羞愧,埋怨家乡人不争气。那个时候,有多少安徽人因为这样毫无根据的偏见而被工厂拒之门外?又有多少工友因此沦为他人调侃的对象?这些我们都无从知晓。
13年后的今天,当我回首往事,不禁耻笑自己当初的愚昧与懦弱。我当时就该义正言辞地对他说:“我的家乡纵使有不足,也轮不到你在这里指指点点,你自己身上的毛病还没改呢!”然后潇洒离去,不过是打一份工而已,何必如此委曲求全。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它的尊严不容侵犯!如今,倘若有人带着辱骂的口吻说安徽这不好那不好,我定会毫不客气地回怼,这个时候还讲什么素质,直接回骂就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如今这样片面的评判已经很少听到了。
说来也巧,我打工的那家工厂经常要往浙江湖州运送布匹。每次送货的都是一辆小货车,司机是一位来自安徽阜阳的中年男子,他看上去憨厚老实。在我到工厂之前,他就一直承接工厂的运输业务。所以每次客户需要布匹时,都会叫他的车去送货。他熟悉送货地址,也和对方的接货人相熟,这为工厂省去了不少麻烦。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工厂从未给这位司机结算过运费。我原以为是按月结算,可到了月底也不见有结算的动静。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转账,基本都是现金结算或者财务转账,而这些流程都要经过我。
年底的一天,河南姑娘拎回一个果篮,把里面的水果分给办公室的人吃。我问她果篮从哪儿来的,她说是那位货车司机送的。
后来我和河南姑娘出去买东西,恰好碰到了那位司机。他轻声细语,带着近乎恳求的语气说:“你们能不能跟你们老板说说,把一年的运费结给我,我要回老家过年了。”同事连忙回应:“我跟老板说过好多次了,可他根本不理我,我也不知道他到底什么意思。”司机听后,脸色瞬间黯淡下来。同事赶忙安慰他:“明天老板会来这边,我再帮你跟他提一下。”司机道谢后便离开了。
司机走后,同事叹了口气说:“老板总是拖着人家的运费不给,明年还怎么让人家给咱们拉货啊。”这时我才知道,这位司机已经和工厂合作两三年了。他为人勤快,办事让人放心,可一到年底就发愁,运费压了一年,老板给钱还不痛快。
后来我们各自回老家过年,我也渐渐把这件事忘了,至今也不知道那位司机年前是否拿到了运费。
13年过去了,至今我对那家工厂仍清晰记得三个场景:
其一,老板和我们说话时,总是以“我老板”自称,诸如“我老板就是比你们想得周全”“我老板也不容易”“那才几个钱,我老板又不会赖账”之类的话,不绝于耳。
其二,老板好像特别钟情于鸡公煲,每次他来工厂,必定会去隔壁吃。五六个人就点一只鸡公煲,再配两个青菜,青菜是等鸡肉吃完后,和汤一起煮着吃。
其三,便是在路上遇到那位阜阳司机的情景。他欲言又止,眼神闪躲,双手不停地揉搓着,仿佛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一样。
“河南人爱骗人”,这句话究竟是谁最先说出来的呢?
“安徽人爱打架”,这顶帽子又是谁最先扣上的呢?
安徽人真的爱打架吗?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假如那位阜阳司机实在要不回运费,最后无奈之下拉着一帮开车的兄弟去厂子门口理论,会不会又被当作“安徽人爱打架”的铁证呢?
打架固然不对,但当弱势群体遭遇不公时,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河南和安徽是邻居,我们在外漂泊时,提及河南,我就感觉像说起自己的老家一样亲切。一到冬天,就会有河南人来卖粉丝、苹果等特产,我总会买一些。我们用各自的家乡话交流,彼此都能听懂。
大家都在为生活努力拼搏,只有老百姓才能真正理解老百姓的艰辛。
疫情爆发那年,我们都被封在家里,物资十分紧缺。楼上的河南邻居从老家回来,给我们带来了红薯、粉丝、黄心菜和香肠。他们没有口罩,而我有30个,便给了他们10个,我们一起度过了那段最初的恐慌时光。
在我看来,所谓“河南人爱骗人”“安徽人爱打架”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相反,那些自以为了不起、高高在上的人,他们的嘴脸才真正丑陋不堪。
#首发文章挑战赛#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