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及上世纪60、70年代农村妇女的生活状况,那宛如一幅沉重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令人心生悲悯。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她们那带着菜色的脸庞,因长期劳作而变得佝偻的脊背,以及她们在田间地头勤奋耕耘的身影,还有那充满慈爱却又略显疲惫的笑容。每一个画面都如同一把锐利的钩子,狠狠揪住我的心,不知不觉间,泪水已悄然滑落。我的母亲和姐姐正是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群体中的一员,这让我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情感如潮水般汹涌,同时也多了一份来自亲人经历的真切感。要知道,那个特殊的年代,对于农村妇女而言,生活就像一场没有硝烟却充满艰辛的持久战,她们在生育、劳动、教育、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苦难。
一、生育与医疗。或许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会感到困惑,为何要将“生育与医疗”置于首位呢?在我看来,生育对于一个女人,尤其是身处社会底层、如小草般卑微的农村妇女来说,就像是一场决定命运甚至生死的豪赌。还有什么比生命更为重要呢?
谈及生育,如今的年轻人可能觉得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怀孕之后,安心调养身体,饮食讲究营养均衡,身边围绕着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和丈夫的悉心呵护,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孕期检查。临近分娩,提前住进医院待产,待孩子平安降生后,再回家安心坐月子。然而,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妇女却没有这般福气。
首先,怀孕的她们根本没有在家休养的可能,依然要和往常一样参加集体劳动,直至孩子呱呱坠地,才会有短暂的“坐月子”时间。很多妇女甚至在产前数小时还坚守在劳动岗位上。我的二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白天她还在水利工地上挥汗如雨地干活,到了晚上便迎来了我的侄女。更有甚者,我们村有一位李姓农民的妻子,在打谷场上劳作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家人和一同干活的婶子大娘赶忙将她送回家,没过多久,一个新生命便诞生了!
其次,孕检和去医院生孩子对于她们来说简直是奢望,归根结底,还是贫穷在作祟。无论是做检查还是去医院生产,都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而当时她们的经济状况实在太差。我举个例子,我上小学时,报名费仅仅是一块五毛钱,可即便如此,我的同龄人中仍有很多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无法上学。因为没钱,她们只能放弃孕检,生孩子也只能在家中进行。那么,有没有专业的产科医生来帮忙呢?答案是否定的。那时,农村主要依靠民间产婆来助产,我记得我们老家的产婆姓毛。如果时间来得及,家人会赶紧去请产婆,这样心里多少会踏实一些。但有时情况紧急,就只能由邻里生过孩子的女人来帮忙接生。遇到细心的还好,处理得会相对妥当;要是碰上粗心大意的,拿把锈迹斑斑的剪刀,“咔嚓”一声就把脐带剪断了,消毒程序也做得一塌糊涂。这就导致很多妇女在生产后落下了病根,更严重的是,因难产而导致产妇、婴儿一人甚至两人失去生命的悲剧在那个时代并不罕见。我的一位本家婶娘,就不幸死于难产。她的女儿和我年龄相仿,还是同班同学。有一天早上上学的路上,她兴奋地悄悄告诉我,妈妈说要给她生个弟弟,她满心期待着。然而,谁能想到,中午我回家吃饭路过她家时,却看到家里人哭成了一团,我的婶娘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因为贫穷,她们放弃了孕检和去医院生产的机会,这使得产妇患上各种相关疾病,甚至难产死亡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是我所了解到的湖北荆州地区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母亲那一代人,如果还健在的话,如今都已经八九十岁了。在那个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农民们普遍秉持着“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一对夫妇生育4个孩子是很常见的现象,甚至有不少家庭生育6、7个孩子,而只生育1、2个孩子的家庭则寥寥无几。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一开始管理并不十分严格,但也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如今,年龄在70岁左右的妇女,生育超过4个孩子的已经很少了,大多数家庭生育2个或3个孩子。
过多的生育对妇女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再加上营养匮乏,她们的身体很难恢复到产前的状态,衰老的速度也加快了。她们曾经青春的容颜,就在孩子的不断降生和成长中渐渐消逝。那么多孩子,吃喝拉撒、上学就业、生病成家,哪一件事不让母亲操心呢?伟大、善良而勤劳的母亲们,她们的心仿佛永远也操不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孕产期的妇女,集体(那时称为某大队或某生产队)并没有强制她们参加劳动。只是因为家庭贫困,她们一心想着多劳动多挣工分,而忽略了自己的身体。这些无私奉献的女性啊,令人敬佩又心疼!
二、劳动与休息。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年代每年开工都很早,正月初八就开始上工了。队长通常会安排妇女们从事一些相对轻松的劳动,比如准备种子、播种、锄草、收割等。而像耕地、喷洒农药、赶车、背粮食包(一袋大约180斤)等沉重且带有一定危险的劳动,则大多由男性承担。不过,也有一些勇敢的妇女敢于挑战传统,从事男性的工作。有一位妇女特别擅长耕地,牛在她的手里服服帖帖,她操纵起来得心应手,在田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能犁好一大块地,丝毫不逊色于男性。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与现在不同,以健壮为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胖子都极为少见。这里所说的健壮,不仅意味着身体健康结实,更代表着吃苦耐劳的品质。在那个大家庭普遍存在的时代,劳动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的温饱,如果家中有人经常生病无法劳动,整个家庭就会陷入困境。生活的压力,促使这种“美”的观念逐渐形成。此外,当时的社会氛围也起到了导向作用。毛主席十分重视妇女工作,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他在《为女民兵题照》中写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全社会都以身体健康、能劳动为美。那时,生产队有铁姑娘班,生产大队有铁姑娘连,在抗洪抢险、抢收抢种等重大紧急任务面前,她们和男社员一样,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除草是妇女们经常参与的一项劳动。庄稼在田间茁壮成长,但杂草也不甘示弱,它们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如果杂草过多、生长过于茂盛,庄稼就会因为养分被抢夺而变得瘦弱枯黄,产量也会大幅下降。因此,除草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农活。可惜的是,那个年代还没有除草剂,只能依靠人工除草。妇女们每天都在田间忙碌,这片地锄完了,又去锄那片地,南边锄完了,再去锄北边,可杂草似乎永远也锄不完。一块地里看似已经没有杂草,只有禾苗了,但一场雨后,天晴再看,满地又都是大大小小的野草。无论是旱地还是水田,情况都是如此。在水田里除草不能用锄头,那用什么呢?只能用手去和泥。妇女们弯着90度的腰,低着头,一边向前走,一边用手抓水田的泥巴,这样可以把水田里的草除掉。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这是一项非常累人的农活。干不了一会儿,妇女们就累得腰酸背痛,连腰都直不起来了。而且,水田里还有蚂蝗这种吸血的小动物。蚂蝗生活在水中,人一下到水田里,它们就会游过来,吸附在人的身上吸血。为了防止被蚂蝗叮咬,妇女们下水时会穿着长裤,并用带子把裤脚扎紧。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妇女一上岸就会惊呼:“哎呀,我的腿上有蚂蟥!”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妇女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野草作斗争,她们的生命就像野草一样顽强。
通常情况下,农民们会在上午十点左右和下午四点左右各休息一会儿,中午回家吃饭。休息时,妇女们会到附近的农家喝点茶水、方便一下,或者坐在田埂上聊天说笑。家中的老人会把需要喂奶的婴孩抱到田边,妈妈就在那里给孩子喂奶。尽管劳动十分辛苦,生活也充满了艰难,但妇女们似乎忽略了这些,她们抱着孩子,坚定地守护着一个个家庭,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三、识字与教育。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农村妇女都没有接受过教育,不识字。我的母亲和姐姐就是典型的例子,她们从未踏入过学校的大门,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由于家庭贫困,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又有谁会送孩子去读书呢?更何况是女孩子。那时的家庭普遍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帮忙做家务、干农活。条件稍好一些的家庭,也只会送男孩去上学。虽然大家已经认识到不识字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贫穷使得他们无力改变现状。于是,“文盲”这个词应运而生,专门用来指代不识字的成年人,而当时的文盲率非常高。
上世纪60、70年代,农村曾经开办过扫盲班或夜校,教授常用字的读写,男女农民都可以自愿参加。然而,由于学习后没有实际的应用场景,没过多久,大家就把所学的知识遗忘了。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里几乎找不到有文字的东西。如果有人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那就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
因为不识字,很多人无法通过看书读报来学习知识,于是他们选择了听。开会时听发言讲话,平时听广播,从这些途径中了解一些预防疾病、防火防盗等方面的知识,也能知晓外面世界发生的事情。直到80年代,农家才开始陆续购买电视机。我还记得1984年,我们老家有一户人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简直成了全村的宝贝。每天晚上,全队男女老少百十来人都会聚集到那户人家的打谷场上看电视。大家或蹲、或坐、或站,密密麻麻地围在电视机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看得津津有味。当时正在播放《霍元甲》,大家一直看到电视节目结束开始放广告了,还舍不得离开。如今回想起来,心中难免涌起一丝酸楚。
四、感情与婚姻。上世纪60、70年代,自由恋爱才刚刚兴起,只有极少数勇敢的女性有勇气挑战世俗的眼光,不顾旁人的议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掌握自己的终身大事。而大多数女孩依然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完成自己的婚姻。尽管传统观念的力量十分强大,但毕竟已经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女孩在婚前开始主动了解自己未来的伴侣,不再像过去那样,甚至在结婚前都没见过自己的对象。她们有的会偷偷跑到男方家附近打听情况,有的会和女友结伴以某种借口到男方家去相看。如果对男方不满意,她们会在父母面前撒娇、使小性子,希望父母能够改变主意。
当然,最终决定婚姻的还是父母的意见。对于女人来说,婚姻就像一场赌博,父母在决定女儿的婚事时,实际上是在赌女儿的幸福。有些人赌赢了,女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有些人则赌输了,女儿陷入了不幸的婚姻。面对不如意的婚姻,有的女人选择了屈服,默默忍受;而也有少数女人选择了愤怒地反抗。我知道有一位王姓女孩,因为对自己的婚事不满,提出离婚,但她的父亲和整个家族都极力压制她,要求她维持这个家庭。她一时想不开,竟然喝农药自尽了。她的父母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还有一对年轻人相恋了,但双方父母坚决不同意他们在一起。无奈之下,两人决定喝农药自杀殉情。后来,人们在一片黄麻地里找到了他们,两人手牵着手,脸上还带着一丝微笑。这个故事是我从湖北监利的一位老人那里听来的,当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摸鱼儿•双莲词》中的句子:“双花脉脉娇相向,自是旧家儿女”。他们的爱情如此深沉,反抗如此决绝。
有人总结说:“要是你女儿坚持,你就听她的吧,别把女儿逼死啦。”很多父母接受了这个观点,不再过分强调自己的意见。这也算是那些为了爱情和自由付出生命的女孩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的一点进步吧!
我曾经写过一篇《我所经历的挨饿的年代》,文章后面有评论说:“那么饿,为什么不叫个外卖呢?”我不清楚这位评论者是不是真的这么想,当时我只是一笑而过。在这里,我想郑重地说,我们不能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