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一起突发事件往往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连锁反应。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8.9级的强烈大地震,这场地震不仅给日本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还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消息一经传出,瞬间成为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3月14日起,一则传言悄然兴起。传言称核辐射污染了海水,从海水中提炼的海盐也带有辐射,而碘盐能够预防核辐射。这则看似荒诞的传言,却如病毒般迅速传播。3月16日晚,该传言首先在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广东等沿海省市传开,随后像野火一样蔓延至其他地区,就连距离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3200余公里之遥的重庆和成都,也陷入了盐荒的恐慌之中。3月17日起,一场大规模的购盐潮在全国各地爆发。
### 情景触动与相互感染
“抢盐风波”的源头始于绍兴,但绍兴人抢盐并非单纯因为核辐射。当时正值绍兴腌芥菜的时节,梅干菜作为绍兴的特色美食,使得这个时候的绍兴人原本就有购买大量食盐的需求。核辐射传言的出现,更是让购盐的人数激增。随着消息在人群中口口相传,原本正常的购盐行为逐渐演变成了“抢盐”。
无独有偶,日本地震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防毒面具等平常鲜有人问津的产品迎来了空前的热销,其销量甚至达到了“9·11”危机时的水平。与日本地理位置相近的韩国,民众们也担心日本的放射性物质会扩散到本国。当紫菜、海菜等海藻食品可有效消除核辐射危害的说法在韩国民众间传开后,韩国市场立刻掀起了海藻类食品的抢购潮。在亚洲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出现了一股碘酒抢购风,甚至还有短信和电子邮件疯传将碘酒涂抹到脖子周围有助于减少辐射吸收的方法。而曾经遭受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俄罗斯人,大量购买红酒和海藻,这是因为苏联政府在当时的灾难发生时曾推荐这两样物品可以预防辐射。
恐慌是导致抢购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学者对比研究了2003年“非典”时期一些地区对醋、板蓝根等物品的抢购潮,发现这些抢购风潮的共同特点是在恐慌心理的驱使下出现的群发性行为。而且每次抢购都伴随着各种谣言的传播,同时从众心理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媒体报道的资料中,以下两个典型人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抢盐的心理:
在一个烤串摊位前,一位年轻小伙子跟老板开玩笑说:“老板,串上多撒点碘盐吧。”
老孟开车把李老师送到目的地后,忍不住说道:“这日本离咱们这么远,犯得着抢盐吗?”但李老师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有备无患总是好的,还提醒老孟:“明天拉活儿,一定要到超市附近,肯定生意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夜里12点,拉完最后一趟活儿,老孟拐进自家楼下的24小时超市,砸开门,一口气买了5包碘盐。临走前,老孟还不忘提醒老板:“别嫌我来得晚,明儿多备着点盐吧!”
3月17日下午,正在开会的小李接到了远在吉林长春的父母打来的电话。她挂断了电话,可没过几分钟,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小李借故离开会场,电话一接通,就传来了妈妈焦急的声音:“长春的盐都卖光了,你那边还有盐吗?多买几袋备着!”原来,当天中午开始,老家就疯传要多买盐的消息,妈妈也加入了抢盐的队伍,可跑了好几个超市,才抢到一袋。在和父亲争执了一个小时后,母亲最终决定给女儿打电话,提醒她“备盐”,同时希望她给家里寄回几袋。小李一开始没明白为什么要抢盐,但开完会后,她的手机、MSN、人人网上,好友提醒买盐的消息纷至沓来。下班到家乐福超市一看,她立刻被现场的气氛感染了:大家都在往自己的拎筐或购物车内放盐。在抢盐大军中,她的收获还算不错,抢到了5袋盐!
有学者在事后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此次抢盐风波中,从信息接触渠道来看,亲友转告的信任度是最高的,特别是基于熟人关系网络的善意提醒,其作用更为显著。
谣言最初源自QQ聊天群,由于日本核泄漏事件备受关注,有网友将该谣言转发到微博、论坛等网络媒体上,形成了集群式传播。人们的恐慌心理以及对之前“毒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记忆”,共同引发了中国各地的“抢盐风波”。3月21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了他们对“谣盐”传播途径的监测结果。报告指出,此次谣言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口口相传和固定电话、手机短信传播,传播群体主要是家庭主妇与老年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在微博上分析道:“抢盐的风潮能这么快波及全国,说明传统的人际传播网络依旧十分强大。”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上海在绍兴之后开始出现抢盐的迹象。抢盐风潮初期,口口相传与电话通知是主要的传播形式,直到3月14日晚上12点,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上还没有出现抢盐相关信息。
### 谣言的扩散:微博传播与意见领袖引导
如果说人际传播导致了浙江部分地区的抢购潮,那么抢购信息在网络尤其是微博上传播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开来。3月15日中午,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一位网名为“渔翁”的普通员工在QQ群里发出消息:“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随后,这条消息被广泛转发。媒体对日本核泄漏的报道以及公众的密切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恐慌情绪的蔓延。
3月16日,微博上的抢盐相关信息多达25033条,其中浙江就有14247条,占了半数以上。在浙江相关信息中,又以杭州最多,其次是宁波、绍兴。17日,整理当天全国各地报纸时发现,“抢盐”“出现抢盐”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各大纸媒的头版,如“广东多地出现抢盐现象”“浙江抢盐潮蔓延到西部昆明等地”等。17日可以说是抢盐最为疯狂的一天,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再到港澳台,处处都能看到人们“见盐眼开”的景象。甚至有浙系的资金涌入市场,像抢房一样抢购囤积盐,抢盐行为似乎开始向金融系统渗透。
地方的抢盐潮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但媒体主要集中于对“抢盐”这一现象的报道,对这一谣言仍然缺乏详细的澄清。尽管有报纸列出专家意见“吃碘盐防辐射不靠谱”,但抢盐风潮并未得到遏制。16日,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发生了抢购食盐的现象,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就此产生。从16日起,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居民纷纷前往超市、便利店抢购食盐,导致这些地区当天食盐的销售量比平时猛增了十几倍。到16日晚上10时,广东个别地方的食盐价格已经飙升到十多元一包,而政府规定的普通食盐零售价仅为1.3元一包。随后,茂名、阳江、湛江、佛山、南海、东莞、清远等地均出现了食盐抢购现象。16日晚上8点左右,网络上也检索到了山东抢盐的信息,“抢盐”风潮开始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全国蔓延。
同时键入“日本地震”和“抢盐”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经过筛选,媒体关于“抢盐风波”的报道主要集中在3月16 - 17日,共有95篇。新浪微博的检索结果为39552个。媒体的报道大多只是描述民众抢盐这一现象,部分媒体引用专家的话提醒民众不要盲目跟风抢盐。然而,传统媒体的信息被微博等网络媒体转载后,影响力却十分有限,甚至还出现了反效果,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信任度的下降以及专家公信力的降低。
### 权威信息的发布与谣言的消解
17日下午,政府部门通过政务微博不断发布权威信息,18日后,风波逐渐平息。在微博上充斥着“抢盐”消息时,16日19时18分,网友方宇琦在微博上向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反映:“蔡部长,现在全省在哄抢食盐,请省领导关注。”19时20分,蔡奇回复:“请继伟省长关注。”很快,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在微博上说:“已部署。”并告知网友:“盐会有的,请参阅浙江在线。”21时12分,蔡奇再次发布微博:“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浙江全省没有核辐射影响,食盐保证供应。望浙江同学转告。”
当两位省领导发布权威消息后,网友们纷纷通过微博进行转发。截至22时30分,蔡奇那条“食盐保证供应,请浙江同学相互转告”的微博已有近1000人转发或评论。3月1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紧急发文称,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各地要打击扰乱市场的行为。中国盐业总公司同时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加强生产组织和销区市场管理,确保食盐供给。随后,包括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上海等多地紧急部署稳定市场措施,并陆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保障食盐供应的措施并澄清谣言。政府部门的辟谣和权威信息的发布,对事件的平息起到了关键作用。
3月17日,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辟谣后,传统媒体开始跟进报道。键入“谣盐”关键词,共有新闻报道442篇,这说明在政府部门介入后,传统媒体的辟谣报道量大幅增加,既体现了传统媒体“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也表明该谣言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而3月17 - 20日,微博上关于此事件的辟谣信息有103824条。
18日晚,各地的“抢盐风波”逐渐趋于平静。有网友通过编段子等方式来调侃抢盐行为。例如,有网友在微博上写道:“本饭店特别推出‘齁(hou)死你’超值碘盐防辐射卤肉饭套餐,只需98元,送一瓶碘酒。”“家乐福超市咸鱼摊位边上出现了四位保安,以防止随意舔鱼的行为,保安气愤地说,昨天好好的四条大咸鱼硬是被舔成了淡水鱼。”在众多调侃段子的背后,是网友对“抢盐”这一不理性行为的嘲讽。这些调侃段子得到了大量转发,它们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辟谣,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跟风,要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