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历史上,“二二八事件”是一个备受瞩目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有着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一种定论描述。然而在2006年,一位名叫林明珠的七旬老妇向媒体发声,她称“二二八事件”根本不是所谓的“国民党官员欺负台湾人”。值得一提的是,这名老妇人正是引发冲突的当事人林江迈的女儿。她的这一说法,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人不禁思考,她的说法会被台湾社会主流接受吗?
长久以来,“二二八事件”在台湾似乎已经被盖棺定论。按照普遍流传的说法,“二二八事件”是国民党当局对台湾人民的一场血腥镇压,这一事件所引发的伤痛,在台湾社会划出了一道深深的裂痕,影响深远。
“二二八事件”的导火索,实际上是一场因处理私贩香烟而引发的小争执。当时,依据国民党在台湾颁布的法令,私贩香烟属于非法行为。时间回溯到1947年2月28日,国民党稽查人员在台北查获了一名贩烟妇女林江迈。林江迈苦苦哀求,周围围观的民众也纷纷帮她求情,然而国民党稽查人员的暴力执法却引发了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不满情绪迅速蔓延,触发了台北大批市民的暴动、示威、罢工以及罢市等活动,抗争与冲突在短短数日内便蔓延至整个台湾。
由于国民党官员和军警大多是外省人,这场冲突很快就升级成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全面对峙。当时的台湾几乎全民动员,各阶层人物都参与其中,大量外省人被恼怒至极的本地人杀害。国民党无奈之下,决定从大陆抽调兵力赴台镇压暴动。不过,最终的死亡人数并没有确切的统计,一般估计在2万到3万之间。
“二二八事件”直接导致了台湾人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不信任。在当时,国民党代表着外省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二二八事件”造成了台湾人对外省人乃至中国大陆地区的排斥和敌视情绪,并且在后来成为了台湾分裂主义思想滋生蔓延的温床。
直至今日,每到2月28日这个特殊节点,或者在选举期间,“二二八事件”都会沦为政治炒作的争议话题。绿营人士把“二二八事件”当成反国民党的“道德工具”,大肆攻击国民党的“原罪”,煽动“省籍情结”,刻意操弄所谓本省人和外省人的族群矛盾;而国民党每年都要公开向“二二八事件”受难家属道歉,试图尽力弥合社会对立。
但在2006年3月6日,69岁的林明珠以亲历者的身份,向媒体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二二八事件”。
引发冲突的那天,年仅10岁的林明珠正好和母亲林江迈一起在台北市延平北路的烟摊照看生意。一位国民党官员微笑着走到烟摊前,很明显是想买香烟,并无恶意。
然而,这位国民党官员操着一口纯正的内地国语,这可让只会讲闽南话和日语的林江迈母女俩犯了难。由于听不懂对方的话,母女俩焦急地向街上的人求助。或许是林江迈没有把话说清楚,又或许是国民党官员的身份本身就让路人反感,街边的人群突然聚拢过来,与这位官员理论起来,他们误以为官员想骚扰母女俩。
林明珠反驳了“认为‘二二八事件’的起因是一个大陆官员欺凌了一个台湾妇人”的观点。相反,她解释说,是由于语言沟通障碍的问题,才导致局面失控,陷入混乱。
除了亲历者林明珠提出异议外,出版过《台共党人的悲歌》《寻找祖国三千里》的台湾作家蓝博洲,采访了多位“二二八事件”的亲历者,其中有当年的报社记者、亲身参与的抗争者。他坦言,现在人们所认知的“二二八事件”与真实的“二二八事件”相差甚远,很多人,特别是台湾绿营政客,故意把“二二八”和后来的“白色恐怖”混淆起来,这是他们为了“台独”目的,片面解释历史的手段。
由于林明珠对事件的回忆与多年来的主流论述并不相符,甚至也不符合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正确”,她的这番话并未颠覆对“二二八事件”的定论。不过,林明珠的不同声音倒是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文化上的裂缝,终将反噬到现实政治之中。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本地人只能接受以日语为基础的奴化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上,台湾民众讲国语、讲方言被严厉禁止,其目的是培养认同台湾本土、忠于殖民地的“顺民”,让本土认同压倒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作为家庭生活用语,闽南话难以被取消,但国语则是绝对的禁忌。由于日本殖民当局的这一高压政策,到1945年时,大多数台湾新生代都不会讲国语,而会讲日语的人则占全台人口的70%以上。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台湾行政公署成立了国语推行委员会,从大陆招募教师,大力普及国语教育。然而对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一出生接触的就是日文,想要在短时间内学好国语十分困难。台湾居民和大陆人之间的文化隔阂,在短时间内很难一下子弥合。
日据时代的台湾
与此同时,历经日本殖民50年的台湾人民,对重归祖国满怀欢欣鼓舞之情,他们真心欢迎国民党政府收复台湾。然而,国民党派到台湾的官员腐败成风,压制民意,任人唯亲的现象随处可见。多数政府职位都由外省人担任,根本没有顾及台湾本省人的感受。
专制统治、省籍歧视在政治上和感情上深深地伤害了台湾民众,这让台湾民众感觉光复后自己的政治地位并没有太大变化,依旧是二等公民。
在一些台湾民众看来,专制、腐败以及欺负台湾人的是国民党当局,而国民党当局又由外省人控制,这样一来,国民党专制就与“外省人政权”紧密连接在一起,直接误导了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看法,当然也直接影响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
台湾人民最初的欣喜感逐渐被愤怒和绝望所取代,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求自治的群众运动已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恰在此时,“二二八事件”不期而至。
“二二八事件”的导火索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鉴于国民党当局在台湾早已失去民心,只要它一天不改善民主状况,台湾人民一天无法当家做主,即便没有“二二八事件”,也肯定会有其他类似的事变发生。
但抛开政治方面的因素,林明珠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二二八事件”的新视角,一个文化层面的视角——即使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长久分离开来,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必然会造成文化认同上的隔阂,而这种隔阂最终必将反映到现实政治中,并成为激化政治不信任的一种负能量。
港台和海外华人地区陆续披露的诸多史料也提到,“二二八事件”其实是一场本省人的排外暴动。当时暴动的本省人占据街道,盘查路人,先用闽南语问话,再用日语问话。若路人都能回应上来,则被要求唱日本国歌“君之代”。外省人根本无法用闽南话和日语作答,更不会唱日本国歌,于是轻则遭受殴辱,重则被打死。
文化隔阂是两岸地区民众交流中的最大障碍。早期这种障碍主要体现在能不能讲国语的问题上,如今则反映在国家、民族心理认同问题上。对于与祖国大陆母体长期分隔的台湾来说,这种文化和心理上的断裂与障碍,导致他们与祖国大陆的感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挑拨和撕裂。
由此,台湾社会的大小问题很容易被政治化,反对派、本土派常常诉诸“外省(大陆、中国)——本省(台湾)”的二元对立,影响到“国家认同”和“身份属性”的选择,进而扰乱台湾社会的长治久安。
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也有这方面的教训。港英时期搞文化疏离,割裂香港与内地的关系,香港过去多少代人接受的都是这样的教育,想要改变并非易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日据时代的台湾家庭,青年男子被征招参加日军
回归(统一)仅仅是开始,回归(统一)之后的社会治理,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并解决的任务。要想避免类似“二二八事件”、“去中国化”泛滥、香港骚乱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就必须重新培养当地人的祖国意识,从教育、宣传、文化等诸多方面对当地社会进行再教育,这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已经回归祖国的香港还是尚未统一的台湾,“人心回归”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弥合了文化心理上的裂痕,从心理上消除“分离后遗症”,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同心圆才能筑牢,国家统一的基础才能坚实。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