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的故事如同夜空中闪烁却又短暂的流星,令人瞩目又心生叹息。“救命啊!救命!”尖锐的呼喊声打破了东兴顺旅馆周边的寂静,只见旅馆二楼,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女子,满脸惊恐地探出头来,她艰难地顺着窗户往外爬,最终爬进了一艘救援船。这位女子,正是在文化圈中备受争议的萧红。有人盛赞她是不可多得的才女,其作品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民国文学的天空;然而,也有人认为她叛逆自私,是“不作就会死”的典型代表。那么,这位民国奇女子究竟有着怎样跌宕起伏、不寻常的人生故事呢?
### 01
萧红,本名张廼莹,1911 年出生于哈尔滨市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1926 年,萧红小学毕业,传统守旧的父亲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想让她继续上学。好在祖父开明通达,为她争取到了继续上中学的机会。
在中学期间,萧红接触到了绘画和各类中外文学作品。彼时的哈尔滨,到处可见洋文广告牌,街头巷尾不时能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充满了异域风情。在这样独特的城市氛围中徜徉,萧红逐渐变得独立且富有思想。
初中毕业后,萧红心怀继续求学的梦想,想去北平深造,可父亲坚决不同意。为了断掉她读书的念头,父亲给她订了与官宦之子汪恩甲的亲事。然而,萧红对抽大烟的汪恩甲十分不满,多次反抗这门亲事,却都无济于事,她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无奈之下,她只能向青梅竹马的表哥陆振舜倾诉心事。
陆振舜与萧红从小相处融洽,看到表妹如此烦恼,便提议两人偷偷一起去北平上学,远离这个不如意的未婚夫。萧红对这个提议完全赞同。于是,陆振舜退掉了哈尔滨的学籍,前往北京等待萧红。而萧红则偷偷溜出家门,与陆振舜汇合。
然而,他们跑到北平的事情很快在两家引起了轩然大波。萧红的父亲怒不可遏,觉得这是家族的耻辱,一气之下决定将她扫地出门。陆振舜的家人也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马上回家,否则就与他断绝关系。
在现实面前,没有物质的支撑,仅凭着一腔热血和不坚定的意志,再纯洁美好的情感也会如泡沫般土崩瓦解。陆振舜只是个学生,没有收入,家中还有妻子。没有家庭的支持,他根本无法在外面生存下去。权衡再三,他最终选择离开萧红,回到家乡。
而萧红却选择独自留在北平,生存瞬间成了她面临的最大难题。生存的压力如同一座大山,很快压垮了她的身体,她一病不起。没钱买药,也没有食物充饥,躺在床上的萧红奄奄一息。就在她绝望之际,汪恩甲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她眼前,萧红百感交集。此时的她已经深刻领略到了生存的残酷,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向命运低头,于是跟着汪恩甲回到了故乡。
但汪恩甲的家人认为萧红竟然跟有妇之夫出逃,有辱他家的门风,坚决要解除她和汪恩甲的婚约。萧红自然不同意,她毅然把他们告上了法庭,可惜最终败诉。
回到家乡后,萧红的父亲张廷举将她软禁在乡下,严加看管。萧红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再次出逃。出逃后的她身无分文,无人依靠,只能挨饿受冻,流落街头。她满心凄凉,不禁自问:“好冷、好饿、好孤独啊!我要怎么样才能活下去?”她期待有人能伸出援手,可父亲已对她绝情,陆振舜也已离她而去,这两个人都不可能再帮她了。
绝望之中,她突然想起了汪恩甲。当汪恩甲看到面黄肌瘦的萧红时,心生怜悯。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带着萧红在一家旅馆安顿下来。从此,萧红不再挨饿受冻,还能继续读书,日子总算能勉强过下去了。
不久后,萧红的肚子渐渐大起来,宝宝即将降临人间。可汪恩甲却并不开心,常常眉头紧锁。有一天,汪恩甲对萧红说:“宝宝出生后,开销会更大,现在手上已没有钱了,我得回家去取点钱来。”萧红欣然同意,并嘱咐他早点回来。
然而,天黑了又亮,一天又一天过去了,萧红挺着大肚子焦急地等待着,却始终不见汪恩甲的身影。旅馆老板见汪恩甲迟迟不回,担心他们赖掉房款,一怒之下将萧红赶到杂货间,并威胁她如果不交房钱,就把她卖到妓院去抵账!
“我该怎么办?宝宝怎么办?”萧红疯了一样喃喃自语。一夜又一夜,她无法入眠,生存的惶恐再一次紧紧扼住了她的咽喉!

### 02
汪恩甲消失后,绝望中的萧红想起了《国际协报》的主编裴馨园。于是,她给他写了一封求助信,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裴馨园收到信后,立马派萧军前去探望。
萧军来到旅馆,见到了萧红。只见她披散的头发里夹杂着丝丝白发,怀着孕的身体十分笨重,纤细的手指攥着一支紫色的铅笔。房间里霉气扑鼻、杂乱昏暗,桌上、床上散乱地放着一些纸张。萧军坐在那儿,一边听萧红讲述生活的困境,一边拿起床上的几张稿纸看了起来。
“我的胸中积满了沙石,我所向往着的,只是旷野,高山和飞鸟。”萧军有些惊讶地问道:“这是你写的吗?”
萧红苍白憔悴的脸上微微露出笑意,轻轻点了点头。这个年轻的女子陷入如此悲惨的境地,却如此富有才华。刚才还那么落魄的女人,瞬间在萧军眼中绽放出无限的光芒来。
离开的时候,萧军把自己仅存的 5 毛钱留给了萧红。第二天,萧军又去了,爱情的花朵在他们心中悄然绽放。
萧军的家境并不好,参军后他看不惯兵营内的黑暗,于是投身到诗歌创作中来。他仅靠在《国际协报》上撰稿获取生活费,想救出萧红,却没有能力替她还清欠下的巨额房款。萧红只能大着肚子,焦虑而又彷徨地待在小旅馆里。
机会说来就来,连续 27 天的强降雨,导致松花江决堤。在滔天洪水中,萧军趁乱将萧红从窗户救走。
两人结了婚。相爱之初,生活充满了甜蜜,但依然摆脱不了困窘的局面。虽然萧军同时做着几份工作,可依然入不敷出。很多时候,他们居无定所、漂泊不定,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吃不饱。萧红饿得浑身发软,她甚至开玩笑说想吃掉桌子,想吃掉草褥子来充饥。她常感叹自己如同风雪中受冻挨饿的狗,孤苦伶仃在冰天雪地中奔跑,全身如同泡在冰水中。
但萧军热烈而奔放的爱让她内心安宁,更重要的是,萧军指导她完完全全走上了写作之路。生活给予的苦楚,她选择倾泻在笔端,以个人之苦反映社会之悲,以螳臂之力阻挡命运倾轧的滚滚车流。她的第一篇文章《王阿嫂的死》发表后,给了她创作的勇气和信心。
1933 年 10 月,他们二人以日伪黑暗统治为主题的《跋涉》得以发表。因害怕遭到伤害,于是南下到上海躲避。1935 年,萧红凭着鲁迅亲自作序的《生死场》在上海一炮走红。鲁迅认为她是最有潜力的女作家之一。而萧军凭作品《八月的乡村》,在上海也声名鹊起。他们在上海滩终于寻得一立锥之地。
虽然文学创作给他们带来了名气,但是并未对生活有多大的改善。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的重担压得萧军喘不过气来,加上萧红的名气也让萧军倍感压力,两人常常为了一些生活琐事开始发生争吵。每当听到萧军与她人暧昧,萧红的质问换来的常常是拳打脚踢。
1937 年 8 月,淞沪抗战开始,萧军决定参加游击战。萧红担心萧军的安危,不同意他参军。但萧军却毫不理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日复一日地争吵让萧红心力交瘁,心灰意冷的她最终提出了离婚。而此时,她已怀上了萧军的孩子。在她怀着别人孩子的时候,萧军收留了她。当她怀着他的孩子时,他却选择了离开。“我该怎么办?”遍体鳞伤的萧红仰首向苍天呐喊。

### 03
萧红与萧军共同生活时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有 25 岁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端木蕻良不仅家境富裕,而且在清华大学受过良好教育。他与萧红夫妇是东北老乡,常在一起聚会,彼此情投意合。当他们争论问题时,端木总是支持萧红的意见,且称赞她的文学作品成就远超萧军,他的行为让萧红对他很有好感。
1938 年,萧红与端木在武汉结了婚。然而,受到战争影响,武汉不再安全。萧红因身怀有孕,不便旅途奔波,便将仅有的一张船票交给端木,让他先行离开,以后她再想办法与他会合。
后来萧红辗转到香港才与端木会合。到香港后,萧红的身体状况更差了。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特看到她的状况,深感不安,亲自为萧红联系香港的玛丽医院让她前去治疗。萧红在那里一住就是几个月,端木则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来医院陪伴。
那时《时代批评》刊物上正在连载萧红的中篇小说《马伯乐》,著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也已经面世。白天,萧红努力写作;夜晚,她默默地思考以后的人生要怎么办。日夜的咳嗽,让她无法入睡。萧红很想好好睡一觉,于是请求医生给她打止咳针,医生没答应。医院的生活孤独无聊,她一再要求回家去。医院不同意,端木也极力劝她留在医院,毕竟在医院住着,治疗及时,病也会好得快些。
1941 年 12 月,香港受到太平洋战争的影响,也不再安全。萧红的病却越来越严重,虚弱的她只能躺在床上,逃离香港已不可能。她意识到生命随时可能会终结,不禁失声痛哭:“我还想写作,还想回故乡,还想见父亲一面。我不甘心,真的不甘心啊!”她用尽仅存的力气,在自己创作的本子上留下了“天涯孤女有人怜”七个字。
经多方周旋,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明愿意将香港岛思豪酒店的一间房让给萧红养病。然而,病情不见好转的萧红经跑马地养和医院诊断为喉癌,还白挨了一刀!这一刀让本来虚弱的萧红雪上加霜。她知道自己可能活不下去了,想到自己的一生,她流着泪握住端木的手,交代他以后在街上看见孤苦无依的要饭人,无论如何都要给他两个铜板,要怜惜他们也是父母所生,爹妈所养。“一两个铜板,于自己没有多大的损失,但对别人或许可以救他一命,在这世上不求得到好处,做一个给予者就够了。”端木含泪答应着。
1941 年 1 月 22 日 10 点,年仅 31 岁的萧红死于肺结核。端木将萧红的骨灰分装在两个古董瓶里,分别葬于丽都花园和圣士提反女校后山。
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经历曲折,她爱过的那些男人,能陪她现世安稳的又有几个呢?萧红情感丰富、才华横溢,她不仅是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更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她一路逃亡,一路追逐,像一个任性的孩子,拼命擦去一切不幸。在看清生活残酷的真相后,依然保持着热爱。
作者:鹤凌云歌
指导:恋恋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