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众多家庭里,一直流传着“子承父业”这一说法。它的大致意思是,子女会遵循父辈的规划,继承父辈的职业或者产业。尤其是在一些颇有成就的家庭中,从古至今大多都希望孩子能子承父业。毕竟,父辈的经验和阅历都极为丰富,他们已经将荆棘挑平了,很多孩子也愿意顺着父辈的老路前行。然而,也有不愿意走父辈老路的,就像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赓,陈老总(陈赓)的长子陈知庶,他并没有像父亲一样投身军营,而是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虽然最后他也进入了仕途,担任了北京市副市长,但他与父亲所走的路是完全不同的。
陈知庶出生于1942年,那时新中国还未解放,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父亲征战四方,部队时常转移,年幼的陈知庶就会被放在箩筐里背在背上,跟着部队一起转移。小孩子天性好奇爱玩,对于被放进箩筐这件事,新奇多于辛苦。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后,陈赓出任上海市长一职后,陈知庶一家才稍微稳定了一些。
7岁的陈知庶跟着父母和部队来到了上海,短暂生活了5年。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相较于战时,这已经算得上很安稳的生活了。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虽然不用四处征战,但身兼数职的他每日依旧很忙碌,在家陪伴妻儿的时间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陈知庶都是在母亲的陪伴下度过的,陈知庶的文学启蒙老师正是他的母亲彭儒。
母亲彭儒也是自幼诵读诗书,一生酷爱文学。倘若当时国家没有被侵略,没有战争的话,彭儒很大程度上会从事文艺工作。其实,不止彭儒,父亲陈赓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陈赓幼年时期的梦想是当一名诗人,像李白、杜甫那些大家一样,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留下经典诗歌。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喜爱,故而在教育子女上,会先入为主地植入自己的爱好。在陈知庶很小的时候,彭儒就开始教他古典文学。也许是遗传了父母的文艺细胞,对于母亲教授的那些知识,陈知庶甚是喜欢,学习得也很快。
或许是出于对文学和古诗词的热爱,上学后的陈知庶文科成绩远高于理科,特别是语文,几乎次次考试全校第一,还曾在全市举办的作文比赛中夺得头筹。
上学时陈赓与儿子陈知庶有过约定,在学校中陈知庶就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若学校问起父亲的工作,就说是普通的公职人员,切不可顶着陈赓长子的头衔到处招摇。相应地,陈赓也不会过多限制陈知庶的学业,只要努力了,认真学了,哪怕不及格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当然,陈老总这是开玩笑的,因为他了解陈知庶,他知道自己儿子的性格和能力,更知道儿子笃定不会“零分”回来。
确实如陈赓所想,陈知庶理科成绩虽不如文科,但每次考试也是名列前茅的。高二下学期,距离升高三没有几天时间了,一旦进入高三,那就意味着要进入人生的分水岭。
一日吃过晚饭后,陈赓来到儿子陈知庶的房间,他轻轻敲了两下门,待儿子回应后,轻轻打开门走了进去。他先是询问了一下陈知庶近期的学习情况,陈知庶回答一切照旧,陈赓满意地点了点头后说道:“马上就高三了,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呢?”
陈知庶想了想说:“我想继续学习文史类,将来考大学也想选现在相关专业,毕业后从事文学相关工作,或者当个诗人也不错。”
陈赓听后笑着说:“你想从事文学相关工作也挺好,其他方面不考虑一下吗?比如当兵从军,或者进入政府部门?”
陈知庶摆了摆手说:“当兵就算了吧,我倒不是怕苦,就是怕别人说我沾您的光。您自幼教导我们要低调,不可顶着陈赓子女的头衔四处招摇,做个普通人,一样能为国家效力不是吗?”
儿子的这番话让陈赓满怀欣慰,说道:“你说得不错,不过当下国家需要发展,目前我国很缺科技方面人才,我建议你不如转入理科,学习科技相关知识,大学毕业后,做个科技人才。”
当天晚上陈知庶想了许久,父亲提的建议不无道理,科技兴邦,科技兴国,欧洲国家发展得快,很大程度上是有先进科技为依托。当晚陈知庶便做了个决定,暂时放弃文学,转入理科。
上了高三后,他用了半年的时间恶补理科,又用了半年时间复习。通过一年的努力学习,成功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
大学毕业后,陈知庶被分配到了国家航天科技部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为响应国家号召调换工作岗位,转入仕途,先后担任过北京市丰台区常务副书记、北京市副市长等职务。陈知庶虽然选择了与父亲不一样的路,但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依旧是做出了不凡的贡献和成绩。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