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礼涛身为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的数控铣工兼特级技师,他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奋斗与创新的传奇。1986年,他踏入哈尔滨汽轮机厂技工学校,从此与机械制造结下不解之缘。参加工作后,他始终保持着对技艺的钻研热情,不断探索创新。2007年,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董礼涛——汽轮机百万机组主汽阀阀杆键槽加工法”在公司得以推广。这一加工法的出现,为公司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益提升。2010年,国家西气东输长输管道燃气增压设备国产化项目面临重要部件生产的难题,董礼涛主动承担起攻关任务。经过数月的日夜奋战,他和团队成功实现了整套增压设备重要部件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多年来,他累计有120余项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其工作室更是成果丰硕,取得国家专利40余项,推广创新成果245项,命名操作法3项,为企业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
2. 张帅坤是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正高级工程师。2008年,他怀着满腔热血投身盾构机行业,心中坚定着“必须做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的信念。2010年,他加入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团队开启了从零开始自主研发盾构机的艰难征程。在研发过程中,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突破。2016年,对于中国盾构机行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其团队研发的国产首台高铁大直径盾构机“望京号”和国产首台铁路双线超大直径盾构机“中原一号”同时下线,一举结束了大直径盾构机施工领域“洋盾构”的垄断局面。此后,他们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继续深入研究,推动超大直径盾构机零部件国产化率大幅上升。如今,国产盾构机不仅占据了国内40%的市场份额,还成功出口到多个国家,为中国盾构机在国际市场赢得了声誉。
3. 崔兴国是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的水轮机装配特级技师。1991年,他进入东方电机,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水轮机装配工作生涯。他深知技术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因此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敏锐洞察力。2019年,白鹤滩转轮的装配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崔兴国和团队临危受命,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白鹤滩转轮粗平衡、装焊打磨和精平衡工作。这一高效的工作成果使得转轮残余不平衡力矩大幅降低。面对实现首台转轮“零残余”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经过仔细的讨论和反复的努力,最终成功达到了这一目标。在水电一线扎根多年,他和团队攻克了多项行业难题,获得了多项专利授权,为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潘从明是金川集团铜贵有限公司的贵金属冶炼工兼特级技师。1996年,他加入金川公司,从此将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技术水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带领团队历经1200多个日夜和近万次实验。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最终研发出了“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这一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幅提升了铂钯产能。创新成果促使集团新建了更高效的生产线,使铂族贵金属年产量显著提高。此后,他和团队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是继续致力于研发适用于二次资源中贵金属绿色高效提取的新技术,力求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贵金属冶炼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5. 关改玉是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中心试验室的试验员。2009年,她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中铁十七局首批获得国家资格认证的探伤工之一,打破了男性在该行业的垄断局面。从业以来,她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铁路工程项目,累计步行1900余公里。为了确保检测的精准度,她在北方冬季的严寒中,毅然摘掉手套和棉大衣进行工作。双手在恶劣的环境中被刮割出一道道血口子,但她从未有过丝毫的抱怨和退缩。她还积极探索,对探伤工艺和仪器进行调整与调试,不断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以她为带头人的“铺架工匠孵化室”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申报国家专利6项,形成了多篇工法和优秀科技论文,合理化建议创造经济价值数百万元,为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6. 胡双钱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在长达3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经手的零件上千万,但却从未出过一次质量差错。这背后,是他对飞机零件质量的执着追求。每次干活前,他都会认真核校图纸,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操作时,他小心谨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质量的因素;加工完成后,他还会多次进行检查,确保零件符合高质量标准。他曾参与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在项目中大胆进行工艺技术攻关创新。有一次,为了完成紧急任务,他加班至次日凌晨3点,最终确保了零件按时交付并一次提交合格。他对质量的执着源于对飞机的热爱,小时候他曾步行两个多小时去看飞机起落,这份热爱一直激励着他在工作中追求卓越。
7. 王光挣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高级技师。他在模具行业已经深耕28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在2010年全国机械行业首届模具工技能大赛中,他将模具的打磨精度从0.02毫米的标准公差提高到0.01毫米,达到了相当于航天级别精度。为了这0.01毫米的进步,他付出了近一年的努力。在这一年里,他精益求精地钻研,白天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晚上认真复习知识,遇到问题更是钻研到深夜,手掌都练到起泡。他的努力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还带领团队获得了全国首届模具工大赛“团体优胜奖”。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多名班组成员成为了行业中的佼佼者,为模具行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8. 华成祥出生于1990年,是航空工业沈飞的一名钳工。面对研制任务对重要机加零件的高精度要求,他毫不畏惧,选择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去攻克难关。他一遍遍挫削,手上磨出了血泡,他就用针头扎破后缠上胶布继续干。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最终成功实现了高超精度加工,助力型号成功下线。近日,他荣获了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认为“下笨功夫也是一种捷径”,只要重复千次万次,就总有成功的时候。这种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年轻人学习。
9. 何宇双出生于1994年,是北方重工焊接实验室的一名焊接工人,也是企业的十大工匠之一。他经常连续焊接三至四个小时,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练就了一手焊接“绝活”。他焊接的产品连续通过高难度产品检验,获得了业内的高度评价。他把焊接比喻成在钢板上“绣花”,认为只有不断对自己“斤斤计较”,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实现更大的突破。这种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使他成为了焊接领域的佼佼者。
10. 王学海出生于1992年,是沈鼓集团营口透平公司装配试车组组长、高级制造师。他是一个热爱创新的人,在项目攻关中总是能提出新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应用于出口产品项目,还形成了固化标准在同类产品中推广。他主动解决技术难题70多项,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达10项。今年,他获评辽宁五一劳动奖章。他觉得人有进步的方向是件特别幸福的事,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