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有一场战役惨烈至极,那便是川军参与的滕县保卫战。1938年3月,八千川军与一万日军精锐在滕县展开了长达九日的血战。他们凭借着落后敌军好几代的武器,以牺牲五千人的巨大代价,为台儿庄的大胜创造了关键时机。这场战役让滕县沦为废墟,却也打出了“无川不成军”的赫赫美名。川军在抗战历史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出川抗战,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坚定的信念,奔赴各个战场,滕县保卫战便是他们英勇抗战的一个缩影。
那么,这场战事缘何如此惨烈?守卫滕县的川军又为何会死战不退呢?本期视频,我们就一同揭开滕县保卫战背后那段悲壮的故事。
1938年1月,日军在彻底攻陷南京后,野心勃勃地企图将战局拓展至中国内陆腹地。数以万计的日本兵沿着津浦铁路汹涌南下,他们携带着大炮、装甲车和坦克等先进武器,妄图拔除南下路上的唯一障碍——徐州。而滕县,作为徐州的重要屏障之一,同时也是扼守津浦铁路的咽喉要地,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一旦滕县失守,不仅徐州岌岌可危,中国的大后方也将完全暴露在日军的攻击范围之内。
为了守护徐州,阻挡日军南下的铁蹄,国军指挥官李宗仁当机立断,决定将第二十二集团军,也就是川军邓锡侯部紧急调往滕县附近驻守。然而,二十二集团军刚刚抵达不久,1938年3月9日,滕县以北的道路上便尘土飞扬,步兵的脚步声和军车的轰鸣声连绵数日不绝,日军已然进逼到了滕县以北的邹县地区。
此时,川军士兵们正在战壕中紧张地进行战斗准备。然而,战火却在他们尚未完全准备就绪的瞬间突然降临。铺天盖地的炮弹如雨点般袭来,黑色的泥土和着战士们的血肉在阵地上翻涌。那些未来得及躲进掩体的川军士兵,瞬间成为了炮弹的牺牲品。日军的攻势如此猝不及防,使得守卫滕县的阵地出现了巨大的缺口。
炮火持续轰鸣了两个小时,川军的阵地上布满了焦黑的人体残骸和碎片。然而,川军士兵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日军的战斗机又呼啸而至。连步枪都匮乏的川军,根本没有高射机枪这种专门对付飞机的重武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高空杀手迅速降低高度,对着阵地上残存的士兵疯狂扫射。机载机枪强大的威力瞬间将人体打得血肉横飞,变成了一团团血雾。阵地上的半永久工事也在炮火和枪声中化为了废墟。
但即便如此,阵地上的川军指挥官依然声嘶力竭地高喊着:“快扛麻袋,修复掩体!”于是,一群群士兵从尚且完好的地下工事里奋勇钻了出来,他们在日军密集的火力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新的防线。然而,日军很快就发现了川军的举动,在指挥官的命令下,大量坦克向着阵地隆隆驶来。
川军将士们的机枪根本无法穿透坦克的装甲板,而坦克的火炮却能轻易地夺走好几个川军士兵的生命。在这种绝境之下,要想防守,只能以命相搏。一时间,阵地里涌现出许多抱着炸药包和手榴弹的士兵,他们在己方火力的掩护下,义无反顾地冲向了坦克的底部。随着一声声巨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阵地暂时的安全。
然而,日军的兵力实在太过庞大,四万装备精良的日军精锐绝非两万川军所能抵挡。1938年3月10日,二十二集团军紧急调整了部署,原本在滕县外围的二线部队一二二师师部及三六四旅旅部迅速开进了滕县城。这两部约八千人在滕县城内迅速建立起了新的防线。
1938年3月12日拂晓,日军再次对滕县外围的守军发起了猛烈攻击。火炮、坦克和战机轮番上阵,守卫在滕县外边的川军再次遭受重创。他们的电话线被无情切断,前线指挥连连求援的机会都丧失了。阵地上尸体堆积如山,战壕里幸存的士兵寥寥无几。
这些幸存的士兵们,脸上布满了黑烟,头上缠着绷带,有的人手臂残缺,有的人已经陷入昏迷。阵地上储备的弹药也已消耗殆尽,机枪的枪口再也无法发出声响。然而,日军的进攻却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不远处,坦克的履带无情地压过了牺牲烈士的遗体,日军的士兵正端着上了刺刀的枪,一步步向着战壕逼近,枪口的刺刀闪烁着冰冷的寒光。
1938年3月15日,在日军的步步紧逼下,幸存的滕县外围守备部队连预备队都被彻底击溃。他们被迫向着滕县城内狼狈撤退。而日军却早已对这支残军不屑一顾,他们迅速分兵向着滕县县城的右侧迂回包抄而去。至此,围绕着滕县的城市攻防战正式打响。
这支包抄部队是以日军第三十三旅团为主力组成的濑谷支队,约一万余人。他们在装甲车、步战车的掩护下迅速南下,于3月15日气势汹汹地开拔至滕县城墙前。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武装到了牙齿,配备有九二式步兵炮、九四式速射炮、四一式山炮等重火力武器近百门。
而城内的川军,不仅人数远远少于日军,而且主要武器依然是从四川带出来的半自动步枪和在国军支持下得到的数百箱手榴弹。各类轻重机枪在日军的火炮面前也显得不堪一击,同时全军还面临着弹药严重不足的困境。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3月15日早上,日军在滕县发起了试探性攻击。
此时,滕县守军以一二二师为主,师长是国军中将王铭章。在一二二师师部,王铭章正紧锁眉头,用铅笔在军事地图上仔细勾画着敌我双方的布局和可能的攻防态势。他凝视着地图上的几个关键地区,深知自己必须将日军牢牢拖在滕县,为徐州和武汉的布防争取宝贵的时间。
于是,惨烈的战争就此拉开帷幕。3月15日一整天,在滕县上空,日军的战斗机呼啸不断,它们在侦察城内布防的同时,用机枪的扫射无情地夺走了守军和百姓的生命。日军的火炮阵地则在远处对着城内疯狂射击,轰炸声震耳欲聋,城里的房屋、道路瞬间化为废墟。在炮火声中,原本还在城内躲避的居民惊恐地涌了出来,向着城门拼命跑去。
激战一日后,城内的川军已伤亡1000余人,而日军的伤亡不过几百人。见此情形,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心急如焚,紧急向上级求援。于是,三六六旅由太平邑火速赶赴滕县。然而,刚到县城附近时,这支被寄予厚望的增援部队就遭到了日军的强烈阻击。在装备的巨大劣势下,三六六旅被日军分割包围,最后只有一个营成功冲进了滕县城。虽然人数不多,但这也给城内的川军增添了抗敌的信心。
然而,日军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川军士气的提升。于是,自3月16日起,日军开始增兵,约5000日军在16日一早浩浩荡荡地开拔到了滕县。同时,日军还加强了对城内的空袭和轰炸。正在指挥作战的王铭章敏锐地察觉到了日军猛然提升的攻击烈度,他立即昭告全军:“死守滕县,与这座城共存亡!”
但日军的轰炸实在是太过频繁,威力也太过强大。从16日早上开始,轰炸一直持续到上午10点,随后日军又突然集中火力猛轰东面城墙的突出部,将其轰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几十名日军步兵在火炮的掩护下,小心翼翼地向着缺口鱼贯而来。然而,城内的川军在发现缺口后,立刻派出了一个连隐蔽在缺口两旁。待到日军准备冲锋时,一百多枚手榴弹如雨点般扔了出去,准确地落在日军的前锋部队中。爆炸声震耳欲聋,日军的尸体被掩埋在了尘埃之中。
但日军并没有轻易放弃这个好不容易打出来的缺口。不一会儿,密集的枪声响起,在火力网的掩护下,又一批日军头顶着钢盔,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气势汹汹地向缺口走来。此时,没了手榴弹的川军只能静静地等待着日军走近,然后抄起大刀与他们展开了殊死肉搏。日军的进攻又一次被英勇的川军打退了,但这个连150余名战士也伤亡了大半。
3月16日下午,日军又一次集结火力,向滕县城门和城墙发起了猛烈攻击。川军两个连在伤亡大半后,勉强抵挡住了这一波进攻。但原本就不怎么稳固的防线此时变得更加脆弱不堪。而日军虽然也有所损伤,但主力依然健在,火炮依然威力巨大。16日晚上,日军又趁夜攻城,在集中了装甲车、坦克以掩护步兵进攻后,滕县的东边寨墙又被打出了缺口。攻城的日军迅速将坦克开近了缺口处,试图彻底摧毁这面城墙。而大量日军步兵也在坦克的炮火掩护下,如潮水般向着缺口涌来。
1938年3月16日晚上,滕县保卫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城墙上的缺口越来越多。眼见着日军坦克即将从新打开的缺口攻进城来,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正在城墙上防备日军的七二七团第二连的战士们毅然跳下城墙,用集束手榴弹这种自杀式攻击去炸毁日军坦克。而剩余的第二连战士在击毙日军五六十人后,也死伤殆尽,日军四五十人趁机冲上了城角。
城墙上的预备队第一连见状,毫不犹豫地向突入的日军冲去。枪炮声中,战士们挥舞着大刀,狠狠地砍向日军。有的日军被川军士兵紧紧抱住,一同摔下了城墙。没了武器的他们,用同归于尽的方式与日军以命换命。最后,他们成功击退了日军,但一个连百余名战士也只剩下了寥寥几个人。
眼看着兵力越来越少,王铭章心急如焚,又一次发电报求援。但此时的二十二集团军,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来增援这支苦守孤城的残军了。而川军的死战不退也让日军恼羞成怒。
等到17日一早,日军的战机又再次飞临滕县上空,制造了一场比16日清晨更为猛烈的轰炸。而日军地面部队则在数十辆坦克的掩护下,强行冲进了城内。此时,城里的川军已经只剩下了三千余人,其中大半都带着伤,但他们依然毫不畏惧地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
此时在滕县的东南角,城墙又轰然倒塌,日军抓住这一绝佳时机,用重炮连续轰击防守在城墙后面的川军,让滕县的防守又出现了一个大口子。几十个日军步兵趁着这一机会,迅速冲上了城墙。后续赶到的川军支援部队在扔光了身上的所有手榴弹后,毫不犹豫地举起大刀与日军进行白刃战。在牺牲一百多人后,进城的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