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球的历史长河中,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无疑是璀璨的一章。原本,1986年世界杯的举办权花落哥伦比亚。然而,到了1982年末,哥伦比亚政府因国内“暴力问题”肆虐以及“经济困难”加剧,不得不忍痛放弃这一主办权。消息传出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相继决定参与世界杯主办权的激烈竞争。
1983年5月20日,国际足联特别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盛大举行。在这次大会上,各国代表以投票的方式来选定1986年世界杯的举办地。经过一番紧张的角逐,墨西哥脱颖而出,成功击败美国和加拿大,获得了1986年世界杯的主办权。
不过,墨西哥获得主办权后,波折并未就此停止。1985年9月19日和20日,墨西哥遭遇了两次严重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墨西哥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发生后,国际足联主席亲临墨西哥视察情况。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灾难,但所有用于世界杯赛的足球场都完好无损。此后,国际足联和世界各国纷纷向墨西哥伸出了援助之手。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本人也向墨西哥世界杯赛组委会提供了经济援助。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在1985年底,国际足联正式向世界宣布,1986年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将如期在墨西哥举行。
这届世界杯和1982年一样,共有24支球队参赛。参赛名额分配如下:欧洲获得12.5席(不包括卫冕冠军意大利)、南美洲有4席、非洲占据2席、亚洲分得2席、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获得1席(不包括东道主墨西哥)、大洋洲则有0.5席。1986年的附加赛对阵方案是:欧洲第13名将对阵大洋洲第1名,争夺一个晋级名额。
比赛赛制方面,第一轮小组赛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前两名能够出线。出线后的球队再分为4个小组,每组有三支球队,小组第一晋级4强。进入4强后,球队捉对厮杀,胜者进入决赛争夺冠军,败者则争夺季军。
1986年世界杯的水准堪称一流,赛场上巨星云集。有被尊称为球王的马拉多纳,法国巨星普拉蒂尼,巴西的苏格拉底、济科,还有英格兰的莱因克尔等。他们的精彩表现让比赛变得格外引人入胜。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荡气回肠的三场比赛分别是1/4决赛巴西VS法国、1/4决赛阿根廷VS英格兰以及决赛阿根廷VS联邦德国。
这三场比赛中,巴西VS法国的比赛在技术含金量上更胜一筹,但另外两场比赛的知名度却更大。尤其是英阿大战,被大多数球迷看作是当届杯赛的象征。在这场比赛中,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和连过五人的“世纪入球”,让阿兹台克体育场成为了一座足球丰碑。

1986年6月22日,在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中,巴西队与法国队展开了一场激烈对决。上半场,巴西队的安东尼奥·卡雷卡和法国队的米歇尔·普拉蒂尼分别为各自球队攻入一球。在接下来的120分钟内,双方互有攻守,但比分始终维持在1 - 1。
进入点球大战,巴西队前锋苏格拉底第一罚就出现失误。在第四轮的关键时刻,法国队的普拉蒂尼也将球射失。到了第五轮,巴西队的塞萨尔由于心理压力过大罚失点球,而法国队的费尔南德斯一蹴而就,宣告巴西队出局。法国队继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后,再次成功晋级四强。
巴西对阵法国的比赛虽然精彩,但话题性稍显不足。而阿根廷对阵英格兰的比赛,则让每一个球迷都兴奋不已,因为这两队早已成为世仇。
两队的恩怨要追溯到1966年世界杯的一场粗野的1/4决赛。赛后,英格兰队主帅拉姆齐禁止自己的球员与阿根廷人交换球衣,还称对手为“动物”,由此可见当时场上气氛的火爆程度。从那以后,两国在足球场上就势同水火。
15年后的马岛战争,更是像强力催化剂一样,加剧了两国之间的仇恨。政治上的敌对情绪在球场上被成倍放大,这一点在阿根廷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毕竟他们的军队在家门口完败给了英国人。
又过了五年,到了1986年,在世界杯的1/4决赛上,两队再次相遇。淘汰赛的残酷意味着双方必须刺刀见红、你死我活。而在阿根廷人看来,这是他们最好的复仇机会。
1986年的英格兰队一心想要重回20年前夺冠的辉煌。开赛前,他们取得了12连胜的佳绩,这让英格兰队被视为世界杯夺冠的大热门。然而,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却如履薄冰。小组赛阶段,他们险些无缘出线。首场比赛,他们占据优势,却被葡萄牙人偷袭得手,以0 : 1告负。第二场比赛,在势在必得的情况下,他们又被摩洛哥队0 : 0逼平。直到末战,破釜沉舟的罗伯森采用地面进攻战术,依靠莱因克尔的帽子戏法以3 : 0击败了实力不俗的波兰队,才得以惊险出线。
6月18日,英格兰人在墨西哥城以3 : 0击败巴拉圭,顺利杀入1/4决赛。此前四场比赛,英格兰队的表现呈上升趋势,仿佛从谷底反弹后一路高歌猛进。然而,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强大的阿根廷队。
比赛上半场,让墨西哥人和英格兰人都松了一口气。如临大敌的墨西哥安全部门庆幸比赛没有出现混乱状况,双方球员动作不大,比赛气氛相对平缓。英格兰人也觉得阿根廷队不过如此,中场休息时,里德在更衣室里大声鼓舞同伴继续加油。

下半场一开始,比赛就进入了高潮。下半场的前十分钟,马拉多纳做了两件足以载入足球史册的大事,即便再过100年,这两件事依然会被人们津津乐道。第51分钟,马拉多纳从左肋发起攻势,将球传至右侧禁区边缘。英格兰队18号霍奇成功断球后,匆忙将球回挑给门将。希尔顿在小禁区前跃起,正准备用手接球时,一个蓝衣小个子球员已冲到身前。只见他迅速跳起甩头,做出争顶的动作,同时左手轻轻一摆,将皮球打入网底,这个人就是马拉多纳。

裁判判定进球有效,马拉多纳高举双臂奔向角旗区庆祝。希尔顿和后卫芬威克跑向裁判申诉,但突尼斯主裁不为所动。赛后,在接受裁判采访时,马拉多纳称此球是“上帝之手”。里德认为,这个进球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如果换做是他,在世界杯的1/4决赛中,也不可能会跟裁判说“这个球是用手打进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四分钟后,马拉多纳在中圈附近接到球,拉球后迅速从里德和比尔兹利之间穿过,沿着右肋直插英格兰队禁区。随后,他如障碍滑雪般左躲右闪,先是强行突破后卫布彻的防守,接着又轻松晃过芬威克。此时,马拉多纳已经与希尔顿形成一对一的局面。希尔顿连忙出击,马拉多纳左脚虚晃,佯装射门,希尔顿被骗倒地扑球,马拉多纳趁机过人,然后右脚轻松将球送入空门。就在马拉多纳起脚的同时,布彻从后面铲倒了他,但为时已晚。这就是所谓的连过五人的世纪进球,被封为世界杯最佳进球的惊世杰作。墨西哥人甚至在阿兹台克体育场门口竖起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马拉多纳连过五人的路线。
英格兰队认为这个进球存在偶然因素。当时英国的媒体认为,如果里德脚踝没有受伤,他会在第一时间阻拦马拉多纳;如果芬威克此时没有吃到一张黄牌,他会毫不犹豫地对马拉多纳进行凶狠的铲断。最关键的是,之前的“上帝之手”或多或少影响了球员们的心态。
骄傲的英格兰人不甘心成为比赛的配角,随后他们发起了反攻。主力前锋莱因克尔在第81分钟为球队扳回一球,这也是莱因克尔在当届杯赛打进的第六粒进球。然而,比赛淘汰的结果已无法改变。
1986年6月30日,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决赛,阿根廷队与西德队狭路相逢。
比赛开始后,阿根廷队中后卫布朗接到迭戈·马拉多纳创造的任意球传中,率先攻破了西德队的大门。随后,巴尔达诺又利用反击机会,让阿根廷队以2 - 0领先。

此后,西德队开始展开反击。鲁梅尼格与替补上场的沃勒尔利用两次角球的机会,在门前捡漏成功,将比分追成2 - 2平。终场前两分钟,马拉多纳在反击中送出一记绝妙传球,直塞给插上的布鲁查加,由后者完成致命一击。最终,阿根廷队以3 - 2的比分力克西德队,历史上第二次获得世界杯赛冠军。

在本届世界杯上,英格兰的加里·莱因克尔荣膺金靴奖,阿根廷的迭戈·马拉多纳获得金球奖。而巴西的苏格拉底、济科,法国的普拉蒂尼等优秀球员只能遗憾陪跑。从此,足球场上开启了属于马拉多纳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