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王绾接到吕不韦的相令,前往魏国造谣生事。此时的魏国,正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信陵君率领六国联军巧妙设伏,成功战胜了秦国,举国上下都在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在当时的战国格局中,秦国一家独大,六国岌岌可危。魏安厘王无奈之下,召回了客居赵国的信陵君。那么,信陵君为何会客居赵国呢?原来,长平大战后,赵国惨败,秦昭襄王又调集大军企图再次灭掉赵国。信陵君为了救赵,不惜窃取魏国兵符,联合各国军队击退秦军。此役过后,信陵君名声大噪,但也因此无法再回到魏国,只能长期客居赵国。而这次他再次联合六国伏击秦国,尽管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但也成功击退了秦军。
秦国方面得知战败的消息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秦国律法规定:战败者不论功劳大小,死伤将士仅能获得三年的抚恤。在秦国,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参军,每一场大战都关乎着整个国家。一场战败,意味着烈士无法获得荣誉称号,士兵斩首也得不到爵位,伤残者只能得到些许抚恤,而无法像正常战后那样永远享受战士的荣耀。这使得秦国百姓家家叹息悲伤。秦人对败战大将愤恨至极,根本原因在于将领的一次失误,就可能断送全体将士应得的功业,即便士兵们拼死立功也无济于事。在以耕战为本的秦国,没有人能对亲人的浴血牺牲无动于衷,也没有人不希望败军之将以死来补偿那些白白战死的人。这次战败是长平大战后的最大败仗,消息传开后,举国上下忧愤难平,人们异口同声地指责蒙骜战败有罪,应该处死,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心中的忧愤之情。
吕不韦费了好大的力气,又是引经据典,又是舍弃爵位和封地,才好不容易保住了蒙骜等秦将。随后,吕不韦派王绾前往魏国造谣,所用的还是那两句老掉牙的流言:“诸侯只知魏国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秦使王绾见到魏王,请求与魏国结盟。魏王笑着询问缘由,王绾回答道:“秦国所畏惧的,唯有信陵君啊!公子在外流亡十年,天下人都为他惋惜。如今一朝为将,便大败秦军,六国的军队都听从他的号令,诸侯们只知道有信陵君,却不知道有魏王。秦国怎能不害怕呢?”魏王听后,沉默了许久。
信陵君听闻此事后,哈哈大笑道:“秦国使者何其愚蠢啊!如此荒诞的言论,谁会相信呢!”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信陵君还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最终登上轺车进宫了。让他没想到的是,魏王冒着大雪出来迎接他,热情地拉着他的手,关切地询问这询问那,关怀之情溢于言表。在书房品茶时,魏王坦诚地将秦国使节所说的话全部告诉了信陵君,并请信陵君权衡利弊,决定对秦国的外交策略。信陵君心中的大石头这才落了地。
再说说秦使王绾,他在魏国待得十分无聊,甚至觉得自己的行为滑稽至极。他整天在酒肆和府邸之间周旋,时不时就重复那些老话,透露所谓的“秘密”,比如“公子要自立为王了,请秦国为援,秦王要十五城为谢,公子只割十城”。见到官吏时,他还神神秘秘地说一句:“公子称王,君何贺之?”
然而,魏国的那些显耀官吏们,无论第几次听到这些话,都会立刻露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相视一笑,接着便不再理会王绾,转而慷慨激昂地争论起如何抗秦强魏的话题。王绾郁闷不已,觉得自己被人戏弄,几乎每次都是悻悻而去。他下定决心,只坚持到开春之后,到时候不管丞相是否允许,他都要离开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地方。
谁也没想到,半个月不到,魏王就下诏:信陵君年老多病,由太子魏增代掌大将军印,虎符收归王室。此后,信陵君闭门不出,将自己写好的兵法一片一片拆开烧掉,终日与酒桶和几个侍女相伴,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没过四年,信陵君便因过度放纵而死。魏王如释重负,下诏厚葬信陵君。大梁城的百姓倾城出动,送葬的队伍绵延数十里,哭声震天动地……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