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广袤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诸多鲜为人知却又意义非凡的民族文化。其中,从今天的安徽省涡县以北,到江苏徐州一带,在商代以前,曾居住着一个以“虙”为名的民族。由于它和东太昊族杂处,人们曾经称它“太虙”。不过,殷代卜辞已用“虙方”的称呼,记录了它的存在。在这个民族自己制作的青铜器中,它也自称为“虙”。这一神秘民族的文化,犹如一颗璀璨却被尘封的明珠,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探寻和发掘。
据说,这个虙族原本是少昊的一支,它可能是来自中原的一个部族。依据西王母的自述,在中原西部有着“虙茈为群”的旷野;从黄帝的故事中,我们也知道涿鹿之战的参战部队包括一个以“虙”为名的部族。也就是说,虙图腾应该是曾经出现在中原地区的一种图腾形式。然而根据民族学的资料,虙图腾的遗迹却主要散落在苗族、土家族、怒族、白族、仡佬族、纳西族和哈尼族的居住地。这些民族分布广泛,虙图腾能在其中留下遗迹,可见其曾经的影响力之深远。
在上述这些民族中,一般都存在若干自称为“虙”的小族。至于把虙图腾作为主要图腾的民族,则有土家族和羌族。在土家族中,广泛流传着一种包含虙图腾意义的“虎君神话”。虎君的意思就是“虙君”。家人传说:家族发祥在湖北省长阳一带,原来有五个小族,没有君长。后来经过比武和赛舟,确定了“廪君”。原君率领全族人向西南迁徙,最后定居在湘西一带。直到现在,湘西桑植、吉首、溆浦三县交界地区的田、杨二姓土家族人,还自称为“家田”“原家杨”,意思是虙族的后代。这一传说承载着土家族的历史记忆,也为虙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线索。
与虎君神话相对应,土家族人中形成了一系列虙图腾习俗。一种习俗是祭祀习俗。土家族人崇敬白虎神,在历史上长期保留了猎人以血祭虙神的习惯,后来用牛代人,仍称“还人头愿”。直至四十年代末,湘西北土家族人在新年正月摆手舞祭八部大神时,仍用血糍粑上祭,并将木牌染血画脸称“粑粑画”。另一种习俗是装饰习俗。例如土家族远祖的军乐(chn)子,以虙为徽,称“虙牌子”;摆手时领头人持的子旗多画虙形;小孩出生满月放诞,要穿缀有虙头的鞋子;土家族人并且忌讳称虙,把“老头”称作“猫子头”等等。这些习俗不仅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虙族文化在特定民族中的延续和发展。
关于羌族的虙图腾遗俗,则已经有好几本专著做了论述,例如《中国文明源头新探》和《图腾层次论》。从这些书中,我们可以了解羌族虙图腾文化的主要一些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包括:自称为虙,名字中多用“虙”字;实行火葬,葬时并且裹以虙皮,以便死者还原为虙;祭祀祖先时悬挂裹尸苎麻彩绘虙头,以表示自己属虙族、祭祀的对象是虙祖;使用以虙为尊的历法,正月为虙月,大祭之日也必定是虙月虙日;举行祭典时为首的巫师必须是女巫,意思是代表母虙;流行虙化万物的神话,这神话还被编入创世古歌歌唱等等。这些详细的记载和描述,让我们对羌族虙图腾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羌族的虙图腾文化在中国古史记载上常常可以找到对应点。例如从屈原的诗歌中,我们知道巴国人尊崇灵均灵月灵日,灵在十二生辰中对应于虙。这就意味着巴国人曾经使用和羌族历法文化特征相近的历法。这个灵月灵日大概是巴民族的圣节,所以《史记·巴世家》说帝学在巴灵日读祭巴神重黎,以表示对巴民族的威慑。巴民族还有一个大神叫做廪君,据说廪君的后代中,就有一支居住在江水之滨,称作“虙”。通过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看到虙图腾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是连接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纽带。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