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人的日常口语交流里,老东门可是一个极具标志性意义的重要地点。济南的砖石城墙始建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 年),最初只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而且颇为独特的是“四门不对”,东门的位置偏北,名为“齐川门”,其具体位置在如今大明湖路东头。到了清末光绪年间,由于城内人口日益繁盛,便又增开了四个城门。其中,在齐川门南面新开设的巽利门(原址位于今运署街东头)被称作新东门,而原本的齐川门也就逐渐被大家俗称为“老东门”。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城门的设置往往与城市的风水、防御、交通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像济南这种“四门不对”的布局,可能也是出于当时特殊的规划考量,也许是为了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又或许是遵循了某种风水理念。
2008 年,大明湖路东段在拆迁过程中的景象。雍坚 摄
“八大街区”此处居一
自明清时期起,老东门一带就逐渐发展成为济南城内的重要街区。乾隆年间的《历城县志》将城内街区划分为“八约”(也就是八个街区),其中,“温字约”涵盖了东门里街、东城根街、苗家巷、高墙后街、北城根街这 5 条街巷。在当时的城市格局中,街区的划分对于城市的管理、商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的街区可能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比如有的街区是商业集中区,有的则是居民区等。
1903 年《省城街巷全图》中的东门街区
在 2008 年进行拆迁之前,位于南北历山街以东、黑虎泉北路以西、大明湖路以北、东湖以南的这片老街区,恰恰就是当年“温子约”的核心区域。例如,东门里街后来改称为东门大街,在 1965 年被并入了大明湖路;东城根街也就是如今的东顺城街;高墙后街位于东门里街北侧,由于街南地势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其住宅的北墙修建得很高,故而得名“高墙后”。后来,街北的住户逐渐增多,形成了新的街巷,在 1930 年取其谐音,雅称为前高祥后街、后高祥后街。街道名称的演变往往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变迁,从最初的自然特征命名,到后来的雅化命名,都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2008 年的前高祥后街。雍坚 摄
除此之外,在东门里街和高墙后街之间,清末时期还形成了一条小街——太平街。这条街的名字来源于街北口东侧有一眼太平泉。后来,为了与南关太平街加以区分,便改称为北太平街。街道名称的更改往往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和识别需求,避免出现混淆。
百年来东湖越变越小
东湖坐落在后高祥后街北侧,它是从大明湖分离出来的一片水域。由于其形成时间相对较晚,在明清至民国初年的方志中都没有关于它的记载,即便在清末的地图上也难以寻觅到东湖的踪迹。湖泊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东湖这种较晚形成且早期未被记录的情况,可能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预有关。
1914 年《济南城厢图》中,最早绘出东湖的形状。
1914 年的《济南城厢图》首次描绘出了东湖的形状,那个时候,东湖的湖面占据了如今南北历山街和黑虎泉西路之间一半的空间。并且,东湖与大明湖之间还有两个小湖,它们和大明湖相互连通,但水域相对独立。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东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这对于研究城市的地理变迁和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47 年《济南市街道详图》局部。
到了 1947 年,在《济南市街道详图》上可以看到,东湖的水面面积相对变小了,它西面的那两个小湖已经完全与大明湖隔开,并且面积明显缩小。而在 1964 年出版的《山东名胜古迹济南》一书所附的地图上,东湖变得更小了,它与大明湖之间的两个小湖则已经消失不见。湖泊面积的不断缩小,可能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填湖造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人为因素有关,也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2008 年,小东湖。雍坚 摄
后高祥后街的老街坊赵大爷表示:“由于没有活水注入,在最近 30 年里,东湖的面积仍在逐年缩小,现在大家都称它为小东湖了。”在东湖南岸,笔者看到,东湖边长满了天然芦苇,宛如当年改造前的大明湖。(本文作于 2008 年)
(智库专家、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姜波)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可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者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 600 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