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历史的长河中,众多部队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今天要为大家详细介绍的 126 师,便是其中一支极具传奇色彩的部队。它历经战火的洗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6&7)126 师
其前身可追溯到 1947 年 11 月,是以安东保安司令部为根基组建而成的辽东军区独立 3 师。这支部队组建后迅速投身战斗,先后参与了东北冬季攻势作战,积极开展破袭国民党交通运输线等行动,为东北地区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到了 1948 年 3 月,它改编为东野五纵 15 师。同年 11 月,正式被授予解放军 42 军 126 师的番号。该师下辖情况如下:
376 团:它的前身是 1945 年 8 月由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基干武装组建的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独立 2 团。同年 9 月,编入山东军区 6 师(第一个 6 师)成为其 18 团。之后奔赴东北,又改编为安东军区 3 军分区基干 1 团(并未随 6 师的大部队一同编入四纵)。1947 年 11 月,编入新组建的辽东军区独立 3 师为其 7 团。1948 年 3 月,编入新组建的东野五纵 15 师为其 43 团。作为胶东军区的基干团队,同时也是军里资历较老的团队之一,该团作风优良,战斗力强劲,是军、师的主力团。
377 团:前身是安东军区 3 军分区基干 2 团,属于当时东北新组建的保安部队。1947 年 11 月,编入新组建的辽东军区独立 3 师为其 8 团。1948 年 3 月,编入新组建的东野五纵 15 师为其 44 团。该团擅长进攻,战斗力颇为可观,是师主力团。
378 团:前身是安东军区 1 军分区的基干团,同样是当时东北新组建的保安部队。1947 年 11 月,编入新组建的辽东军区独立 3 师为其 9 团。1948 年 3 月,编入新组建的东野五纵 15 师为其 44 团。此团在防御作战方面表现出色。
解放战争时期,126 师(当时为 15 师)作为新组建的部队(五纵是东野成立时间最晚的野战军纵队/军级部队),积极投身各大战役,先后参与了辽沈、平津、安阳等战役战斗,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0 年 10 月,126 师在 42 军的建制内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在战争期间,先后参与了第一到第五次战役(五次战役赶上了末尾阶段)、西线防御以及秋季防御作战。不过,在第二次战役中,126 师和 125 师未能在新仓里地区突破美骑 1 师的防线,导致向顺川、肃川方向的穿插行动失败,使得西线美军抢先逃脱。42 军也因此错失了像 38 军那样名垂千古的机会。
而在第四次战役中,126 师的两个团配属给 39 军,参与了对砥平里之敌的围攻战。遗憾的是,未能完成全歼守敌的任务。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作战中,126 师麾下的 378 团 2 营 5 连负责防守中元山。面对美骑 1 师数倍于己的优势兵力和强大火力,该连毫不畏惧,连续战斗了 16 个昼夜,打退敌人 30 多次进攻,成功守住了阵地。全连 56 名官兵有 53 人牺牲。战后,5 连被 42 军记集体二等功,并被授予“中元山英雄连”的荣誉称号,同时也是入选建国 70 周年阅兵式百面战旗的荣誉单位。
1964 年 8 月,378 团各步兵营调往广东省军区(“中元山英雄连”于此时调出 126 师建制,后来发展为海防旅某连)。
1952 年 11 月,126 师随 42 军回国,开始镇守岭南地区。1961 年 4 月,辖内的 378 团整建制调往浙江组建防化学校,以守备 23 师守备 106 团改称 378 团(第二个)。1964 年 8 月,378 团各步兵营调往广东省军区,原 125 师 374 团转隶 126 师成为新的 378 团(第三个),而原 378 团的团机关于 1965 年 1 月调归军区后勤部。
1979 年,126 师奉命从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当时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来形容 126 师一点也不为过,其 376 团甚至还在协助拍摄电影《从奴隶到将军》)。当年 2 月,126 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在 42 军序列中于广西布局关方向展开,担任第一进攻梯队。该师与装甲兵部队协同作战,突破边境防线,向重镇东溪(连接越北重镇谅山和高平的交通要道)发起了勇猛的穿插行动。
126 师与坦克密切配合,采取猛打猛冲的战术,出其不意地抢占了东溪,成功撕开了战役突破口。此役共计毙俘越军 600 余人,缴获各种武器 400 余件,创造了东线战场的第一个师级模范战例。之后,126 师配合 124 师合围高平之敌,在炮兵、坦克的支援下连续发起突击,最终攻占了省会高平,完成了东线第一阶段作战的主要目标。
在第二阶段作战中,126 师沿公路向北推进,对沿线残敌进行清剿。先后在 673 高地、弄压山口、下琅等地区与越军展开激烈战斗,成功击破敌人的拦阻,逐段打通了撤军路线。战后总结,126 师在东线我军参战的 19 个步兵师中表现十分突出(毙伤俘敌 2054 人),受到了广州军区首长的表扬。
值得一提的是,126 师 376 团 1 营 2 连,在向高平攻击途中的弄压山口进攻战中,表现得勇猛顽强,不惧流血牺牲。经过五个半小时的激战,拿下了弄压山口。战后,该连被军委授予“突击英雄连”的荣誉称号。不过,126 师也为最后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师副政委林凤云、副师长赵连玉在战斗中先后牺牲,他们是此次对越作战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军官。
“突击英雄连”是建国 70 周年阅兵式百面战旗方队中的备选候补荣誉单位。
1985 年,在百万大裁军中,126 师得以保留,整编为 42 集团军 126 师。此次整编撤消了 377 团,调入原 125 师 373、374 团,执行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86 年 10 月,按照总参谋部颁发的南方集团军《步兵师(教导师)编制表(草案)》,由步兵师改为教导师。1989 年 9 月,又改回南方乙种步兵师,同时撤消了 374 团编制。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126 师先后从 125 师编入三个团(新旧两个 374 团,一个 373 团),不过这三个团中有两个团并非原装 125 师的部队。1964 年 8 月 125 师撤消建制,师机关和 373 团机关、375 团机关和炮兵 505 团调往广西田阳组建广州军区边防师,373 团、375 团、126 师 378 团各步兵营调往广东省军区。374 团则转隶 126 师并改番号为新的 378 团(第三个)。1968 年 9 月,以广东省军区独立第 1 师(以广州军区炮兵射击场和广东省军区 13 个独立步兵营为基础改编而来)为基础重建 125 师。之后转隶而来的新 374 团和 373 团,都来自于第二个 125 师。
1996 年 10 月,126 师移交武警部队,改为武警机动师,下辖武警 373、376、378、712 团(原炮兵团)。1998 年,武警 126 师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在洞庭湖流域奋战 80 天,被军委授予集体二等功。2018 年 1 月,该师疑似拆分为两个机动支队,归属武警第二机动总队。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