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京奥运会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体育健儿们再度带着满腔热血与坚定信念,踏上了奥运征程,他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只为了那一份祖国的荣誉。这不禁让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回到了49年前那场超燃的奥运决赛现场。
回溯到1972年9月10日晚上11点45分,奥运会男篮决赛在慕尼黑的奥林匹克体育馆准时打响。此次对决的双方,是实力强劲的美国队和同样不容小觑的苏联队。
彼时的美国队,已然连续斩获了7届奥运会的冠军,就如同屹立在奥林匹斯山巅的不朽神话一般,在篮球界有着“独孤求败”的美誉。甚至为了照顾美国观众的观赛体验,决赛时间都特意定在了半夜时分。
有一部2017年上映的俄罗斯影片《慕尼黑绝杀》,对这场比赛的过程进行了精彩再现(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影片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有所改动,后续会详细讲述)。
比赛一开始,苏联队就针对美国队员身高体壮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了灵活的穿插战术。凭借这一战术,他们一路高歌猛进,一度领先美国队多达10分。然而,美国队并未就此放弃,展开了顽强的反击。到半场结束时,两队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了5分,此时的比分是苏联26 - 21美国。
趁着两支队伍中场休息的间隙,咱们在此插播一段“特别内容”。
1972年奥运会的主办地是联邦德国的慕尼黑,这也是德国继1936年柏林奥运会后,第二次举办奥运会。联邦德国方面为了办好这次奥运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他们试图与前一次纳粹阴影下的奥运会做一次彻底的割裂,因此特意提出了“快乐奥运”的口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奥运村里混入了恐怖分子。
这些名为“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来自巴勒斯坦。据事后策划者的供述,他们的目的是抗议联邦德国当局只邀请了以色列的运动员,却没有邀请巴勒斯坦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9月5日凌晨,8名恐怖分子潜入了奥运村的以色列运动员宿舍。虽然被他们控制的人员故意将他们带到了举重和摔跤运动员居住的1号楼,但血肉之躯终究难以抵挡荷枪实弹的恐怖分子,最终运动员们还是被控制了起来。
奥运村出现恐怖分子并掌握了人质的消息传来,主办国警方迅速与恐怖分子展开了交涉,并将恐怖分子提出释放100多名巴勒斯坦俘虏的要求转达给了以色列政府。然而,以色列政府以“绝不和恐怖分子谈判”为由,拒绝了这一要求。同时,以色列政府提出派遣以色列特情人员赴德解救人质的请求,也因联邦德国“不允许外国人携带枪支入境”的规定而未能实现。
见以色列不肯妥协,恐怖分子最后要求联邦德国政府提供飞往埃及的飞机。埃及方面拒绝接纳恐怖分子,但德国警方并未将这一情况告知恐怖分子,而是打算将计就计,在机场实施突击行动。
可惜的是,由于缺乏应对此类事件的经验,最后的突击行动未能成功解救人质。此次事件造成了总共11名以色列运动员不幸死亡,警方击毙了5名恐怖分子、抓获了3名,还有1名德籍警察英勇殉职。
这3名恐怖分子最后辗转飞往了利比亚,在机场竟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不过,以色列摩萨德迅速发起了全球追杀令,最终以牙还牙,杀死了11名参与策划和行动的“黑色九月”组织成员,以此告慰了遇难运动员的在天之灵。
这便是奥运史上令人痛心的慕尼黑人质事件。奥运会的初衷本是倡导和平,在古代,当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燃起圣火时,全希腊的战士都会放下武器,通过身体的竞技来展现人类的极限,同时也通过竞技来解决争端。然而,在神圣的五环之下,在本应“安全”的奥运村里,却发生了这样一幕血腥的惨剧,这不得不说是全人类的耻辱,就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恐怕也会为此落泪。
好了,中场休息结束,让我们重新回到激烈的赛场。虽然这转折可能有点突然,但比赛的精彩即将继续!
下半场的比赛中,美苏两队依旧难解难分,比分交替上升,场上的对抗也愈发激烈。终场前10秒,苏联队依然以49 - 48领先1分。
此时,美国队攻到了苏联队的篮下,苏联队员犯规,美国队获得了罚球的机会。美国队两罚两中,以50 - 49反超了比分,而此时比赛只剩下最后的3秒钟!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3秒钟或许连刷个视频都算不上有效观看,但在这场比赛中,这3秒钟却注定将永留青史!
按照比赛规则,由苏联队员从底线开球。然而,球刚出手,终场哨声就响了起来,可计时器上明明显示还有1秒钟的时间!
经过苏联领队的积极交涉,裁判席宣布比赛尚未结束,时间重新回到最后3秒。
原本正在庆祝的美国队员虽然满心不悦,但也只能不情愿地回到场地内继续比赛。
重新发球的苏联队将球传到了中场,但远投未能命中,终场哨音再次响起,美国队员们再次欢呼起来。而苏联领队再次跑到裁判席提出抗议,因为计时器上显示的时间却出现了阴差阳错的情况,从53秒开始,到50秒结束,虽然补了3秒,但并不符合规则,苏联领队要求重新回到最后3秒。
裁判自然拒绝了这一要求,此时体育馆内已经人声鼎沸,美国队开始庆祝他们即将获得的第8个奥运冠军。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关键人物伸出了3根手指,说道:“篮球是一项绅士的运动,苏联应该公平地得到最后3秒钟!”
他是谁呢?
他就是威廉·琼斯——国际篮联的秘书长,在电影里,他被称为“世界上最懂篮球”的人。
确实如此,威廉·琼斯是英国人,出生于1909年。他曾在美国求学,在上学期间接触并爱上了篮球这项运动,此后便终生致力于篮球的推广工作。1936年起,篮球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这离不开威廉·琼斯的不懈努力。他长年担任国际篮联的秘书长之职,主持编订的《国际篮球规则》就如同篮球界的《圣经》一般,所以电影里说他是“世界上最懂篮球”的人,可谓实至名归。1975年,我国恢复了国际篮联的合法席位后,他还曾来我国进行过访问。
正是因为琼斯先生在现场的这一表态,比赛再次回到了距离终场还有“3秒钟”的状态。美国队也不得不再次回到赛场上。
据说事后琼斯曾经承认,他当时觉得没有人能在这3秒钟里扭转乾坤,美国夺冠已经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了。但一生讲究规矩和秩序的他,认为苏联队理应有打完最后3秒的权力。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苏联教练吸取了上一个3秒失利的教训,要求前锋亚历山大·别洛夫前插篮下,接发出的球后完成最后的投篮。最终,别洛夫做到了。他在2名美国队员的包夹下,顺利地接到来球,然后一记跳投,篮球伴着终场哨声应声落网,比分定格在51 - 50!苏联队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美国队,成为了奥运会的冠军!
刹那间,体育馆内再次成为了庆祝的海洋,只不过这次庆祝的主角换成了苏联队!
美国队当即向裁判委员会提出了申诉。当时的裁判委员会由5位裁判组成,这5位裁判分别来自匈牙利、波兰、古巴、意大利和波多黎各。
亲爱的读者,别忘了1972年正处于冷战时期,这5位裁判正好来自两个阵营的国家,比例为3:2,所以最后的裁定也是3:2,驳回了美国队的申诉。
至此,无可争议的事实是,苏联队在最后3秒实现了绝杀,战胜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而美国队在空欢喜了2次后,最终只能以亚军收场。
不过,心有不甘的美国队拒绝领奖,集体退出了颁奖典礼。时至今日,那些银牌还静静地躺在瑞士的博物馆里,供人观赏。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