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有一个流传多年的悲壮故事,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这个故事围绕着成昆铁路建设展开,讲述了在20世纪60年代修建这条铁路线时,一位名叫熊汉俊的战士的“传奇经历”。据说,熊汉俊不幸掉入龙骨甸大桥七号桥墩,在被混凝土吞没前,他仍高呼:“大桥修好后,记得告诉我!”而直到如今,列车经过此处都会鸣笛30秒,像是在向这位烈士默默致敬。相信很多朋友都曾听闻这个故事,我初次看到时,也被深深打动,眼泪止不住地流,心中满是对解放军战士伟大精神的敬佩。然而,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却发现这个故事存在诸多疑点。熊汉俊掉进桥墩,战友为何不施救?即便人已离世,也应将遗体拉上来,更何况人还活着就灌注水泥,这实在太过残忍,战友们又怎会忍心下手?带着这些疑问,我秉持着求真的精神,四处搜集资料,探寻故事的最初源头,终于揭开了事件的真相。
原来,熊汉俊烈士确实存在,他当年也的确牺牲在了成昆铁路线上。不过,他的真实故事并非如流传那般。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详细道来。
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了衔接宝成铁路与成渝铁路,打通南部对外通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经过全面且细致的考察与综合考量,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云南与四川的铁路线,也就是成昆铁路线。这条铁路起始于成都平原,途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沿线不是荒无人烟的山野,就是气候条件极端的高温高寒地带,地质环境极其复杂。为了尽快打通这条重要的南部通道,铁道部全力以赴,35万名铁道兵投身到了紧张的施工之中。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总计有2100余名官兵不幸牺牲,本文的主人公熊汉俊便是其中之一。
熊汉俊生平
1944年,熊汉俊出生于江西樟树的一个普通家庭。长大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地参军入伍,成为了8707部队的一名铁道兵。别看他身材不算高大,身高仅1米7左右,但在部队里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好兵。他总是主动承担各种苦活、脏活和累活,而且头脑聪慧,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深受领导和战友们的赞誉。
1964年,国内和国际形势日益紧张,毛主席作出重要批示:“三线基地的建设,要加快速度”,“集中物资力量修建成昆铁路。”于是,三度下马的成昆铁路项目再次动工。熊汉俊跟随部队进驻禄丰县黑井镇,投身到了龙骨甸大桥的建设工作中。
云南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但建筑工地的条件却十分艰苦。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先进的机械设备,工程所需的钢筋、水泥、砖头等物资,全靠战士们用肩膀扛、用双手搬,如同蚂蚁搬家一般,一点点地运到山上。在龙骨甸大桥的建设工程中,相对而言,大桥建设的难度尚可,而最具挑战性的当属挖掘黑井隧道。隧道所处位置的地质状况极为复杂,岩层松软易碎,施工时必须格外谨慎,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塌方事故。此时,熊汉俊担任13班班长,他所在的4营采用多炮眼、浅炮眼、小药量的施工方式,在完全依靠人工挖掘的艰难条件下,创造了每月前进百米的优异成绩。
牺牲经过
1965年8月24日,炊事班准备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糯米饭,团部还通知各连队晚饭后到操场观看电影,战士们个个都像过年一样开心。当天,14班班长胡士良还特意提醒熊汉俊:“你晚上要上夜班,多吃点饭,饿了我可不给你送饭。”熊汉俊听后,咧嘴笑了起来。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战士们实行两班倒的工作制度,昼夜不停歇地施工。这天晚上,熊汉俊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扩边墙,战士们手持铁镐和钢钎,将突出的岩石一块块凿掉。正当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时,4排长赵锦坤走进了隧道。
赵排长白天忙碌了一整天,本应在操场安心看电影,但他心里始终惦记着一件事。原来,早上挖掘隧道时,他发现翻斗车轨道旁边的支撑排架有轻微抖动的迹象,当时并未太在意。然而,这件事一直萦绕在他心头,让他坐立不安,于是他连夜赶来隧道排查情况。
赵排长进入隧道后,看到熊汉俊正带领战士们紧张施工,便对他说:“小熊,我感觉排架晃动得比前几天更厉害了,你一定要多加留意。让战士们先停下手中的活,你带着他们对排架进行加固。”说完,他继续向隧道深处走去,打算找指导员罗喜一起研究加固方案。
就在赵排长和指导员商量方案时,突然传来一声巨响,20多米高的排架连同上面的岩石轰然倒塌,顿时尘土飞扬,电线也被压断,整个隧道陷入了一片漆黑。赵排长当场被砸昏过去,熊汉俊班长、技术员袁运重以及四名战士,也被岩石和排架死死压住。
4营的官兵们正在看电影,突然听到大喇叭传来紧急命令,让他们立刻前往隧道救人。战士们迅速放下手中的事情,急匆匆地赶到隧道,在黑暗中奋力挖掘、扒开石块。卫生队的救护车也随后赶到,停在隧道口随时待命。经过一番努力,清理完岩石和倒塌的排架后,7位被埋的战友全部被找到,并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令人痛心的是,熊汉俊受伤最为严重,他先是被倒塌的排架砸中,又被掉落的岩石压住。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他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消息传到连队时,已经吹过熄灯号,但14班班长胡士良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半夜,他爬了起来,带着战士们挑选木材,连夜为熊班长制作灵柩。
熊汉俊牺牲时,年仅21岁。他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奉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为了修建龙骨甸大桥,前后共有18名战士英勇牺牲,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成都与昆明之间的天堑才得以变为通途。
谣言的来历
熊汉俊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当时的人证都十分明确,那么为何这个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会变得面目全非,演变成他被灌注在桥墩里的版本呢?其实,这源于《某军网》上的一篇报道——《WJ云南总队某中队深山守桥三十年》。
在这篇报道中,作者描述“浇筑7号桥墩时,一位19岁的战士不慎跌入30米深的桥墩注心里,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先进的救援设施,就算救出来了也活不了”。于是,在一位将军的带领下,全师官兵向他敬了最后一个军礼,然后将他和大桥浇筑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虽然悲壮,但却是虚假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建造大桥时,桥墩采用的是分段往上施工的方式,每段高度为4、5米。在进行浇筑作业时,负责捣固任务的战士会站在上面,将混凝土耙平、捣紧,以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所谓的“跌入30米深注心”的情况。
退一步讲,即便有战士不慎跌落,负责捣固任务的战士也会第一时间进行救护,绝不可能以“救出来也活不了”为借口,将战士浇筑在里面。这种做法不仅是对战士生命的漠视,也是对大桥质量的不负责任。如果有人胆敢如此行事,必然会受到严厉的惩处,更不可能大肆宣传。
关于此事,曾有战友专门到熊汉俊所在的36团进行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子虚乌有。当年的18连连长,全程参与了所有烈士的安葬工作,包括墓地的选址、陵园的修建以及灵柩的迁移等。他以党性保证,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我们后来看到的关于熊汉俊烈士牺牲的谣言,均改编自军网上的那篇文章。此后,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和引用,导致熊汉俊牺牲的真相逐渐被掩盖。甚至央视在制作纪录片时,也提及了这个虚假的故事。
有人可能会质疑,如果熊汉俊没有被浇筑在桥墩里,为什么大桥旁边会竖着“汉俊之桥”的石碑呢?实际上,只要你仔细查看碑文,就会发现上面清楚地刻着“传说”二字。如果真有此事,又怎会用如此含糊的表述呢?
这座碑的来历是这样的。当年,北京的铁道部战友们听闻了这个故事,深受感动,于是邀请一位老将军题字,并集资在大桥边立了碑。后来真相大白,但石碑已经基本镌刻完成,于是他们加刻了几行字,其中有两句:“汉表神州辽阔大地,俊现华夏锦绣河山”。这里的“汉俊”二字,并非特指熊汉俊,而是泛指牺牲在成昆铁路沿线的全体烈士,碑文上也有明确的说明。列车经过此处鸣笛30秒,也是为了向这些牺牲的烈士们表达敬意。
圆桌派总结
关于熊汉俊的这个谣言,表面上看似悲壮,实则十分荒唐。它不仅是对我们铁道兵战士的诋毁,也是对我们国家的抹黑。这就如同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表面上把英烈们描绘得神勇无比,实际上却抹杀了英烈们浴血奋战所取得的丰功伟绩。
如今,熊汉俊烈士静静地长眠在黑井烈士陵园。倘若他泉下有知,看到后人如此造谣,不知会作何感想。所以,大家还是擦干眼泪,不要轻信谣言,更不要继续传播谣言了。
另外,从事编辑工作的朋友们,在撰写重大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