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骄阳似火的夏天,白光勇正值 17 岁的青春韶华。17 岁,是人生中充满梦幻与憧憬的年纪,此时的他,如同初升的朝阳,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一次意外的上课迟到,让他邂逅了同样迟到的王国毓。这看似偶然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精心安排的一场奇妙邂逅,就此拉开了他们长达 38 年深厚情谊的序幕。
然而,命运弄人,后来王国毓患上了不治之症,白光勇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一心只为拯救挚友的生命。
1992 年 8 月 7 日,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日子,白光勇与王国毓最终天人永隔,生死诀别。
青春时期的白光勇与王国毓
“五点二十分,他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我紧握着国毓的手,送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刹那间,天人两隔,生死诀别。在人间,我向王国毓道了永别。”
他们曾经全力以赴,却最终功亏一篑。
白光勇出生在广西桂林,后来迁居台湾,他是我国著名的华语文学大师。他的父亲是高级将领白崇禧,母亲则是原先是官家小姐马佩璋,他算得上是中国“最后一代的贵族”。
1954 年,由于一次暑假辅导班的上学迟到,17 岁的白光勇遇到了同样正值青春年少的王国毓。
两人一见如故,相视而笑,仿佛是失散多年的老友,在这不经意间重逢。
白光勇放弃了保送台大的机会,毅然陪伴王国毓一起在台南读水利系专业。后来,白光勇放不下自己的文学梦想,在好友王国毓的支持下,两人又共同回到台北学习,一路上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期间,王国毓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帮助白光勇创办杂志。然而,王国毓被检查出存活率极低的“再生不良性贫血”,白光勇四处求医问药,打听到一个偏方,使得王国毓的病情得以好转。
后来,两人迁居美国,在大学任职工作,共同栽种校园中的枫树。本想就此相伴左右,携手余生。不料,王国毓旧病复发,历经了三年的全力抢救,最终还是独自离去,留下了白光勇一个人。
1992 年,白光勇陪伴他过完了最后一个生日,王国毓在病床上停止了呼吸。
白光勇一生漂泊离散,在一生挚友王国毓走后,白光勇写下了《树犹如此》,来纪念这段来之不易、相濡以沫的珍贵感情。
两人一起在园中栽种的枫树,有一株已经枯黄凋零,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面对一生挚友王国毓的离去,白光勇悲痛地回忆:
“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喜马拉雅山顶上有神医,我也会攀上去祈求仙丹的。在那时,抢救王国毓的生命,对于我重于一切。”
“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时而行,然而人力终究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
一时间不知道该是惋惜,还是憾恨。
惋惜他们一起走过了 38 载光阴,哪怕到最后,也是陪伴着走完了最后一程;而憾恨这样一对神仙眷侣,情人不能相守白头。
少年时期的白光勇,七岁时染上了号称童子痨的肺病,在家里单独隔离了四年余之久。
或许,受到肺病的影响,他从小就安静寡言,不同于家中的兄弟姐妹喜欢嬉戏打闹,常常一个人沉浸在角落里捧着一本书看。
多年之后,母亲突然离世,白光勇也蓦然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结束了白光勇的青春岁月。
“像母亲那样一个曾经散发出如许光热的生命,转眼间,竟也烟消云散。”
后来,白光勇便求学飞往了美国。
父亲在机场与他送别,面对儿子远行,竟然落下了眼泪。他的父亲可是堂堂的高级将领啊,在亲情面前也忍不住像个孩子。
白光勇有专门描述,父亲在机场送别自己的场景:
“父亲送别机场,步步相依,竟破例送到飞机梯下。父亲曾领百万雄师,出生入死,又因禀性刚直,好恶轻易不形于色。可是暮年丧妻,儿子远行,那天在寒风中,竟也老泪纵横起来,那是我们父子最后一次相聚,等我学成归来,父亲早已归真。月余间,生离死别,一时尝尽,人生忧患,自此开始。”
白光勇在回忆起父亲的时候,箴言到:
“父亲知道我的特殊性向,但是他还是很尊重我的。”
王国毓去世后,白光勇回到了故土,感受到孤独至深。
在王国毓去世的第二年,白光勇就离开了美国,不再担任教职工作,准备回到故土。他不再继续写小说,转而研究《红楼梦》与推广昆曲《牡丹亭》。
有一次,他跟年轻人交谈,被问到:
“失恋了怎么办?”
白光勇回答到: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失恋,而是没有真正、全心全意地爱过一个人,如果曾经有,那一刹就是永恒。”
白光勇与王国毓的这段神仙感情,感人至深。在《树犹如此》中,白光勇用平淡冷静的文字,记叙他与王国毓 38 年的美好情感,幸福地称他们一起生活的地方为“幽壑”。
《树犹如此》是白光勇散文中难得的精致之作。这篇长长的纪念文章并不是从他们结识写到王国毓病逝结束的,而是从三藩市意大利枫树写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