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的知识宝库中,当归是一味备受瞩目的药材。然而,关于当归头、身、尾在功效上是否存在实质性差异,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在此,我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头、身、尾在功效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强行分段划分功效实在没有必要,这只会徒增学习成本以及药房的工作负担。
当归示意图
当归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收录,它是最早药用的中药之一。此前,一直不分部位,直到刘宋时期雷敩的《雷公炮炙论》问世。这本书在中药学领域的地位极高,后世的中药炮制大多遵循它。
《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使,先去尘并头尖硬处一分已来,酒浸一宿。若要破血,即用头一节硬实处;若要止血、止痢,即用尾;若一时用,不如不用,服食无效,单使妙也。”
其意思是,当归头能破血,当归尾可止血、止痢,不要一起用(不要用全当归),一起用还不如不用,用了也无效,单独使用某个部位为佳。雷敩这种论述在当时属于标新立异,仿佛在说前人用当归(全归)是在白用,不过他的观点并未被广泛接受,直到今天,大多数中医还是不会刻意去区分当归不同部位的差异。
金元时期,张元素的《珍珠囊》提出:“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
可惜该书已佚,大致意思和《雷公炮炙论》相近。
金元时期,王好古(张元素弟子)在《汤液本草》中称:“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
金元时期,李杲(张元素弟子)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说:“其用有四:头止血而上升;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上述三本书的作者在金元时期是一个圈子里的大医家、师徒关系,其中以补土派的李杲知名度最大,他是补中益气汤的创始人。他喜欢把当归分为当归身、当归梢(尾)、当归(全归)。
现代中医关于当归头、身、尾功效的论述继承了李杲的说法,更加温和,把破血改成了活血。这一点可以理解,如果是破血,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当归作为妇科最常用的调经药,稍有不慎就可能在服药期间碰上意外怀孕的情况,如果孕妇发现处方中有破血药,可能会很烦恼。保胎名方泰山磐石散里也含有当归,说它破血也不合适。
查看以上几本名著关于当归的论述,我们发现《雷公炮炙论》和李杲的观点出现了“翻车”情况。雷公说当归头破血、归尾止血,正好和李杲的说法相反。搞药搞不过搞临床的,后世(主要是明清医家)采用了李杲的说法。
使用当归尾最有名的方剂首推血府逐瘀大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奇怪的是在他的《血府逐瘀汤》里,又未见用当归尾了,用了当归。《傅青主女科》里的《逐瘀止血汤》里用的是当归尾,它里面的方剂大多时候用的还是全当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医家确实受到了李杲这派医家的影响,但也并没有严格地去区分。
现在中医、中药基本是分家的了,很多中医可能连常用中药饮片长成啥样都认不清楚,这一点很要命。当归是切片进行分发的,切片过程中,头身是连在一起的,就是当归片,当归片比较贵,当归尾价格非常便宜。
判断当归质量的好坏,第一眼就是看当归尾及细末多不多,然后再看当归片的油性如何。目前在中药饮片中已经没有古人所说的当归头和当归身了,只有头身都在一起的当归片,区别于当归尾。
《中国药典》(国标)只收录了当归一种,并没有去区分头、身、尾,倒是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有当归尾,执行的应该是地方省标。国标是最严格、最审慎的,全国中药饮片厂均需按照国标来生产能合法流通的饮片,没有国标的品种才能执行省标。药典没有区分头、身、尾,就相当于默认了各部位的功效并无实质性差异。
当归的入药部位为根,目前在药典里属于同种根或根茎入药而药效不同、称谓不同的,有乌头、附子,地黄、生金、柴胡。乌头、附子不是半路上冒出来的,在《本经》里就都被收录了,附子是乌头的子根,二者之间毒性差异巨大,二者分开入药大家都能理解。至于地黄、柴胡、生金,很神奇的三角关系,就不多做论述了,有兴趣的同道可以去查查。
乌头为主根,附子为子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当归,它不像三七有个切口,用点力气一提断切口、下面就是三七头子了,泾渭分明非常好分离。
三七切口和头一提就断
当归的头、身都是长在一起的,头和身没有明显的界限,当归尾可以在全当归切片后筛出来,这倒没什么问题。当归头、身的位置都不好界定,就赋予了头止血、身和血两种不同的功效,是否过于草率?切当归头时多切了些当归身会怎样,而当归身里掺杂了部分当归头又会怎样?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从切片上看头和身好区分吗?
当归就这么长,从切片上看头、身、尾也差不了多少,头部的止血和尾部的活血功效完全相反,这真的很难让人接受。我觉得可以采取一种折中的说法,就是说不管是头、身、尾,它们的功效均一致,无特殊差异,只不过头部止血效果更好些,当归身和血作用更强,而当归尾活血更佳,这样大家就都乐意接受了。
强行给当归划分不同部位、不同功效,第一就是增加了当归加工过程的成本,本来切了过筛就行,现在需要把头、身分离,工作量会增加一倍,然后就是中药房需要更多的药屉,提高了药房的管理负担。如果当归都要这样划分,说不定某个中医大家标新立异的发话,说三七切口、三七头、三七须根也要分类入药,那就麻烦了。
大道至简,作为一门学问,最该做的是减法,而中医往往用的是加法,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绕得越深越好,显得高深莫测,这种问题普遍存在。比如像中药薤白,分为薤白、薤神也就算了,为了治疗水气(水肿的一种)而又造出了薤白肤,一个薤根三份用途,仔细一想都难以接受。这不仅增加了学习成本,还让中医黑更容易找到借口来攻击。我希望我们中医界一起都来给中医做减法,这样对中医发展才是有利的。
最后以一张自黑图片结尾。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