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和昔日的同事们相聚一堂。期间,一位极为出色的 90 后同事满脸愁容地告诉我,他失业了。他四处求职,可工作机会寥寥无几,即便有,给出的薪酬也只有之前的一半。他满脸苦恼,而我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一场深入的讨论,从当下的经济形势,谈到未来的发展前景,甚至还聊到了互联网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然而,对于这位小兄弟的困境,我们也无计可施,只能尽力宽慰和鼓励他。
实际上,就短期而言,针对此事或许确实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都不得不承受大时代背景带来的阵痛,而这种阵痛对于 90 后(甚至包括部分 80 后末期出生的人)来说,尤为不友好。更令人唏嘘的是,回顾 90 后的成长与生存环境,会发现大时代似乎一直对他们不太友善。
首先,90 后成长于 90 年代,90 年代中叶,国有企业改革浪潮涌起,大批职工下岗。或许前一天,他们的父母还是令人尊敬的企业职工,可第二天就不得不为生计奔波,沦为小商贩。家庭生活质量的陡然下降,让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缺乏安全感。即便有些父母在 90 年代后期,生意逐渐步入正轨,但在孩子最需要陪伴与关爱的时候,他们却不得不外出赚钱,长时间缺席孩子的成长。因此,我们会发现,大多数 90 后孩子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这种孤独与不安如影随形,从心灵深处蔓延开来。
当年那场国企职工下岗潮,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在 2000 年前后,也就是 90 后接受教育的时期,国内美式教育盛行。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要自信、敢于表达、敢于争取。然而,当他们步入社会后却发现,这种教育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处处碰壁。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崇尚低调、谦逊、恭让的品质,这使得 90 后在初入社会的几年里,感到无比崩溃。我身边就有好几位优秀的 90 初的朋友,曾在微醺时向我哭诉,刚进入社会时,他们完全措手不及,感觉学校传授的知识与社会现实脱节。但在当时,中国刚刚加入 WTO,一切都在向美国学习,美国的文化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外来文化偶尔体验尚可,若完全应用到中国社会,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时光流转,到了 90 后大学毕业的时候,80 末 90 初出生的孩子,本科毕业基本在 2010 年前后。他们刚刚走出校园,就遭遇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当时,长三角、珠三角的外贸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部分加工厂在 2009 年前后纷纷迁往东南亚。与此同时,亚洲再次爆发金融危机,就业形势急转直下,尤其是外贸领域。好在国家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勉强稳住了当年的经济和就业形势。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雷曼兄弟的黯然离场,成为了这场危机的标志性事件。
但紧接着,受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迎来了长达十年的火爆上涨期。这对于刚刚参加工作、面临结婚买房的 90 后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看着自己每月不足 1 万甚至大部分人不到 6000 的工资(以京沪地区为例),再对比像火箭般飙升的房价(比如北京通州,2017 年年底均价已达 6 万),大多数 90 后的信心被彻底击垮,支离破碎。大约从 2017 年起,我身边就陆续有 90 后开始选择躺平生活。
再看看如今的后疫情时代,多少人满怀希望地以为终于迎来了曙光,可以出门赚钱了,可现实却是大量企业裁员。
今年,90 年出生的人正好 33 岁,正是事业的黄金时期,是前 10 年积累的能量开始爆发、快速成长并收获成果的年纪。然而,他们却不得不面对要么拼命内卷、要么回家待业的残酷现实。
假设本轮经济周期需要 5 - 10 年才能消化,届时 90 后已年过 40。按照当下社会的标准,这个年纪基本已定型,很难再有大的发展空间。
90 后正陆续步入 35 岁,这个年龄节点对他们来说充满了挑战。
当然,以上所说的是大多数 90 后的情况。还有一部分 90 后,他们的父母在 90 年代末期、2000 年初期,通过自身努力或凭借资源完成了原始积累,为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部分 90 后,要么信心满满地接过父母的事业,要么心安理得地啃老。而且,从这批 90 后的父母开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逐渐加剧。
人生就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渺小尘埃,只能随着历史的车轮被动前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调整人生目标,降低对幸福的标准,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
请记住:不要回头,也不要左顾右盼。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