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1905 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彼时的中国与世界,皆处于新旧交替、风云变幻的动荡局势。各种势力相互交织、激烈碰撞,共同左右着未来的走向。世界格局面临着重新洗牌,而中国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苦苦挣扎,寻求着变革与出路。
这一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1 月 1 日,驻守旅顺的俄军向日军缴械投降;两个月后,日军成功夺取奉天;到了 5 月,日本海军在对马海峡给予俄国远道调来增援的波罗的海舰队沉重一击,使其溃不成军。这一历史性的胜利意义非凡,一个亚洲黄种人国家竟然打败了欧洲白人列强,此等壮举在世界近代史上堪称首次。这一结果极大地冲击了世界原有的认知格局,也让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深入思考日本获胜的原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种观点开始广泛流传:日本是立宪国,俄国是专制国,小国日本之所以能够战胜俄国,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差异。实际上,早在日俄战争尚未结束时,这种说法就已甚嚣尘上。自 1905 年 1 月 1 日旅顺俄军投降后,中国国内呼吁立宪的舆论便如潮水般涌起。1 月 29 日,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举行集会,强烈请求朝廷实行立宪。此时,中国的社会舆论已然分化为立宪与革命两大阵营。立宪意味着满清皇室仍可得以保留,而革命则预示着封建帝制的终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正积极筹备起事,立志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1905 年 2 月,陈独秀等人秘密组建了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这一举措标志着革命的浪潮愈发汹涌。清政府也意识到,专制制度已难以长久维系,唯有打出立宪的旗号,才有可能平息日益高涨的革命怒火。7 月,清廷特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分赴欧美日各国考察宪政。然而,9 月 25 日,五大臣临行前遭遇革命党人吴樾的炸弹袭击。所幸五大臣均未被炸死,但吴樾却当场壮烈牺牲。
除了考察宪政、预备立宪之外,1905 年清政府还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政改革举措。1 月 23 日,清廷准许袁世凯试办直隶公债票;1 月 25 日,设立商标注册局,并下令各省积极倡设华商轮船公司;4 月 24 日,废除凌迟、枭首、戮尸三项酷刑,此后死刑仅以斩决形式执行;9 月 2 日,下诏废除延续 1300 余年的科举制度。这一年,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企业在上海开业,清朝户部银行正式开市,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也破土动工。
军事方面,5 月 15 日,北洋六镇新军 7 万人全部练成,近代化的新式军队开始逐步取代原有的八旗、绿营等旧式武装力量。文化领域同样精彩纷呈,7 月,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精彩演绎了自己的拿手片段,京剧这一传统国粹艺术首次被搬上电影荧幕。12 月 28 日,这部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在前门大观楼放映,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看,一时间万人空巷。教育事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年,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一批如今赫赫有名高校的前身应运而生,清政府还设立了管理全国教育的学部。
经济与社会层面,这一年袁世凯在直隶河间进行军事演练时,首次运用电报、电话进行联络,体现了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初步应用。汉口巨商胡德隆、朱益敬创办了瑞丰面粉公司,中国的民族产业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生长。与此同时,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他们自发地对列强的霸道行径说“不”。5 月 10 日,上海《时报》刊布了《筹拒美国华工禁约公启》,随即引发上海巨商领衔抵制美国货的行动。到了 6 月份,南京、杭州、汕头以及海外新加坡等地的民众纷纷响应,自发抵制美国华工禁约。
6 月 18 日,天津各帮行商不顾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阻拦,共同表态从此不再购买美国货。6 月 21 日,上海商务会宣告将专设总会,联络各埠共同抵制美货。这场中国人民自发的抵制美国货运动在 6 月 26 日取得了一定成效,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公开宣告将优待往美华商及游历者。当国内民众发起抵制美国货运动时,清政府驻美大使梁诚也在就庚子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方进行反复交涉。交涉期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不经意间透露出“庚子赔案实属过多”。
这一信息表明,美政府已察觉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时存在“浮报冒报”的情况。梁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后,不再纠结于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问题,而是趁机在美国国会议员中四处游说,呼吁退还不实赔款。他就此问题与美国国务卿、国会议员反复周旋了数年之久。直到 1908 年 7 月 11 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才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美国率先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后,其他列强也纷纷效仿,陆续退还了部分赔款。
尽管民众自发的抵制美货运动让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些许成就,但这一年中国的外交仍留下了令人痛心的耻辱印记。7 月 6 日,刚被日本打败的俄国转头便向中国索要库伦张家口铁路权利,企图从中国身上榨取利益,以弥补自己在日俄战争中的损失。而此时的清政府,面对刚战败的俄国也依然敢怒不敢言。这让对清政府失望至极的革命人士更加坚定了推翻这个腐朽无能政权和延续两千余年专制制度的决心,他们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革命的火种在这一年持续燃烧。9 月 23 日,由徐锡麟、陶成章等光复会成员创办的绍兴大通学堂开学,实际上,这所学堂是培养训练革命武装起义军事干部的秘密场所。11 月 26 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革命指明了方向。12 月 8 日,著有《警世钟》《猛回头》等作品的留日革命派知识分子陈天华,因对国家命运深感绝望,蹈海自绝,希望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同胞的觉醒。这一年,反清革命运动如星星之火,正悄然兴起,为推翻帝制积蓄着强大的力量。
1905 年的世界局势同样波澜壮阔。在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日后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俄国在经历日俄战争的惨败后,国内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引发了汹涌的革命浪潮。美国在这一时期工业生产飞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日本则通过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亚洲的影响力。除了大国之间的角逐,人类在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和光量子理论,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纪元,他也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 1905 年发表了 6 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分别是《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布朗运动的一些检视》。因此,1905 年被国际科学界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当欧美发达国家在新知识的探索道路上大步前行时,1905 年的中国却依旧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已然摇摇欲坠,立宪成为了清政府最后的救命稻草。而另一方面,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也在蓬勃兴起。立宪与革命的路线之争,在未来几年里成为了困扰无数中国有识之士的难题。内忧外患之下,中国民众的生活困苦不堪,列强的侵略、朝廷的苛捐杂税、地主官绅的压迫,如同三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身上。
不过,即便处于黑暗之中,变化也在悄然发生。这一年,中国的新式学堂逐渐增多,尽管规模尚小,但却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生长,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与外国资本竞争,试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闯出一片天地。中国人开始自主建设第一条铁路,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人从未停止探索前行的脚步。尽管前行的道路荆棘丛生,但历史的进步却是不可阻挡的。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