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20190107151456)),36创业加盟网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更多的人可以参考:都城(20190107151456))。
2、周平王迁都洛邑的原因 (1)原来的都城镐京,经犬戎之乱后,残破狼藉。公元前 770 年,少数民族犬戎 攻破镐京,经大肆掠夺后,一片狼藉,无以成都。 (2) 为避开犬戎, 摆脱困境。 镐京已处于西北戎人的威胁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强, 迁都实为躲避少数民族“戎人”的侵袭。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从军事上来看,为了避开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 位置偏于北方,既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又不利于对整个北方的军事控制, 同时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管辖和治理。 (2)从经济上来看,为了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严重匮乏问题。平城地方寒瘠,虽然 从 398 年定都平城至迁都洛阳之时已有百年历史,农业也有所发展,但粮食产量远不够供应军需和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再加上无水路漕运之便,从外面运入粮 食也困难,要解决粮食问题,就需要 迁到农业发达、运输方便的地区。 (3)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为了镇压中原地区日益频繁的武装暴动;另一方面为了 实现统一全国大业的需要; 再一方面为了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 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尤其是尽快摆脱已故冯太后的阴影,不让冯太后的势力 继续左右政局。
(4) 从文化上来看, 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的局部统一, 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 文化冲突剧烈,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 的文化,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深化改革,使 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的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5)而洛阳是历代帝 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 深厚之地,迁都洛阳不仅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 成果,还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孝文 帝要通过迁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在加上当时的洛阳 4、金迁都燕京的原因 完颜亮,本名迪古乃,系金太祖之孙,宗干的第二子。金熙宗末年,他秘密联 络了驸马等人发动宫廷政变,在宫殿刺杀了熙宗,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海陵王。继 位后,为巩固政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都城,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改革。为统 一江南,加速全国的封建化过程,更好地学习 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便将金 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从今哈尔滨地区移向燕京(今北京),这就是金代史上的 “海陵南迁”。贞元元年(1153)三月 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 京为南京,中京(内蒙古昭盟宁城县大宁城)为北京,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西 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即从金代开始。
(1)金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划淮河——大散关为界,占有 中国北部的疆土,所辖地域广袤,而首都却偏于东北一隅,物资运输与公文传递多 有违误,使节往来也艰于行旅,致使政令无法及时畅达内外。 (2)海陵王为了确保自己的皇位。海陵王完颜亮杀兄(即金熙宗)夺得皇位,而上 京会宁府的宫殿楼阁、佛寺道观、市井 街巷,无不留有金熙宗风行君主制的痕迹, 上京皇族的怀旧和睹物思人,极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的政治气候,给海陵王带来灭顶 之灾。因而海陵王想通过迁都,通过分化、分治、溶化的过程来达到完全解除女真 皇族的组合力与反抗力,来确保皇位。 5、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的原因 (1)为了削弱反对派的势力,摆脱反对派的牵制。一方面,忽必烈即位为大汗,并 未按蒙古惯例,经“库里尔台大会”推 举,而是凭实力自立,很多贵族不拥护他。 另一方面,忽必烈自 1251 年受命统治漠南汉地以来,针对汉人地区的特点,重用 汉人,实行汉制,触犯了蒙古贵族顽固派的利益,很多贵族反对他,甚至发动过武 装叛乱。他决定以迁都来削弱反对派的势力,摆脱反对派的牵制。 (2)统一全国的需要。当时在中国北方,从金国手中夺得的疆土需要就近统治,在 中国南方,对南宋政权尚有待于征服。
(3)燕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欲经营 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可见,燕京的地势水土,远胜于蒙古草原。 6、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 (1)北京地理条件优越。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 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龙著。会通漕运之利, 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2)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了侄子建 文帝之前,北京是他的燕王封地,其亲信、势力也大多集于此地。迁都北京可以摆 脱南京反对派旧臣的牵制。 (3)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当时盘踞在漠北的蒙古各部,屡屡骚扰明朝边 境,给明朝造成最大的威胁。以南京为 都城来应付蒙古势力卷土重来的严重威胁, 必然有鞭长莫及之危险。而北京地处北方咽喉要地。迁都北京,实行“天子戍边”, 既可以加强对蒙古的防御和抗击,又可以加强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7、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原因 (1)从军事上来看,沈阳在当时所处的战略地位重要都城,“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 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
(2)从经济上来看,沈阳及附近能够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沈阳浑河通苏苏河, 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 可兼收矣”。 (3)从军事上来看,当时辽东、辽西形势严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而被迫迁都沈 阳。努尔哈赤占据辽东之后,后金的八旗军民随之移居此地,与当地汉族杂居。辽 东汉民逃亡、 抗争、 暴动持续不断。 明朝军队袁崇焕等将的率领下也 “将兴师大举” , 同时边外的蒙古各部也在伺机而动。这些都对努尔哈赤构成极大的威胁。 8、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的原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燕为“京都之首选”已成不刊之论,时人皆称京师“诚万古 帝王之都”。 (2)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 (3)巩固统治的需要。总之,清定都北京的原因与金、明、元大体相同。二、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规律性认识 1、都城迁移的趋势: 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 西安——洛阳——开封—— 北京。其间,在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汉族政权的都城又出现由北向南迁移的 倾向。具体说来,从夏朝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都城的迁移呈现出 由西向东的趋势: 西安——洛阳——开封。
从南宋到清朝,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 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 京——北京。 2、都城迁移的一般原因: (1)黄河流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是根本原因。 (2)经济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 (3)军事、政治斗争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 3、几点认识: (1)考察中国古代都城的迁移,不难看出其蕴涵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特点。因为都 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 (2)古代都城一般都会迁到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 物资。 历代王朝迁都的标准基本是一致的, 谁也不会把首都迁到偏远的贫瘠地区去。 (3)在中国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形下,政治、经济、军事(国防)是决定都城迁移 的首要因素。后期,随着运输系统的改善,经济的因素则退居次席。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都城(20190107151456))详细介绍,如果您对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咨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给您项目的反馈信息。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